王实甫的身世与创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实甫的身世与创作 王实甫的身世与创作 张嘉星 不甚了了的身世与创作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飓飓(注:无法排版)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以上这首词是明初的贾仲明为追吊大戏剧家王实甫而写的。其中的“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云云,指的便是所谓的“勾栏”,那是元代官妓聚居的地方,是演出杂剧的地方。可见王实甫是个“书会才人”,与关汉卿同样是为伶人编写剧本的人。从中还可看出他擅长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为当时文人所称服。不幸的是,王实甫的身世比关汉卿更渺茫,只知道是大都人(今北京),甚至真名也不甚了了,只有天一阁本的《录鬼簿》(明抄本)上写:“王实甫,德名信”。有的专家认为这是倒置了,应作“名德信”;有的专家则认为“德名”,等于“尊讳”,也就是说王实甫大名是“信”,王信。这就是封建时代轻视剧作家的结果,没有任何“正史”一类的记载所造成的遗憾。根据一些专家考证的结果,大致有这么个轮廓: “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约生于1255一1260年,曾作过某地县宫,声誉很好。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和台臣易不和’,四十多岁就弃宫不做了。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在六十岁时,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的生活。生活颇为优裕,诗酒琴棋,笑做林泉,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平复的政治创伤。”“卒年约在1336一1337年问。” 以上文字是摘自冯沉君《王实甫生平的探索》一文,尚不是定论。不过,看来他的生活似乎要比关汉卿好些,虽同处异族统冶下的元代前期,但没有留下像关汉卿那么多的激愤。现在我们来看看他晚年退隐之作——套曲《商调集贤宾》中的几支曲子: ,商调集贤宾,捻苍髯笑擎冬夜酒,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免饥寒桑麻愿足,毕婚嫁儿女心休。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干周遍又从头。笑频因酒醉,烛换为诗留。,全菊青] 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自发青衫此地游。乐桑麻榆酬诗共酒,酒侣诗侍,诗潦倒酒风流。,梧叶儿] 退一步乾坤大,饶一着万虑休,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 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 从曲文中知道,此时王实甫已年过六十,儿婚女嫁,衣食充裕,然而最后一首说了不少消极话,这是把悲愤与牢骚寄寓在退隐生活中。特别是“见香饵莫吞钧,高抄起经绝大手”两句,明显有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情绪。 然而,这些也大多是些推论而已,其身世还是不甚了了,更遗憾的是,关于他的创作,我们还得再说声“不甚了了”。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记载,玉实甫著有十四种杂剧,以《西厢记》为首。现在尚存完整的有《崔鸳鸳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三种,外加残篇《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韩彩云丝竹芙蓉亭》两种。《破窑记》写宋代吕蒙正的发迹故事,富贵人家女儿刘月娥,抛绣球给穷书生吕蒙正,结果被父亲赶出大门,随吕蒙正在破窑中度日。后来吕蒙正中了状元,父女方才和好。虽说是“大团圆”的模式,但有些动人的场面,如吕蒙正得官后,刘氏还叫丈夫不要忘了过去的苦日子:“那时节寻不的一升儿米,觅不的半根柴。兀的不误了斋。麻鞋破脚难抬,布衫破手难揣,牙关挫口难开,面皮冷泪难揩。呀,你记的满头风雪却回来,”此剧曲词相当本色,与《西厢记》秀雅的风格泅然不同,天一阁本《录鬼簿》王实甫名下并元此剧目,所以,是不是王氏的作品还很难说。《丽春堂》写金代右丞相乐善与右副统军使李圭在朝延上明争暗斗的故事,剧情松弛,水平与《西厢记》相去甚远。难怪明代的戏剧理论家王骥德会在《曲律》中说:“王(实甫)于《西厢》、《丝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剧多草草不称。”问题还在于作为王实甫代表作的《西厢记》,到底是不是王实甫写的也有争议~虽然,元代钟嗣成《录鬼簿》与明初朱权《大和正音谱》都说《西厢》是王实甫写的,但明代前期百余年,社会上流行关汉卿作《西厢记》的说法。明中叶以后,又有大文人王世贞诸人倡“王作关续”说,一直影响至今。此后,《西厢记》关作、王作、王作关续、元后期集体创作、无名氏作云云,不一而足。与其说,这是王实甫的不幸,毋宁说是中国戏剧史的不幸——从中反映了戏剧这一来自社会底层的形式如何为封建统治者所轻视,演员与剧作家如何为封建统治者所鄙视。他们是大石头下求生存的小草,或是弯弯曲曲地挣扎、生长,或是无声无息地自生、自灭。这是悲剧后面的悲剧。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西厢记》是王实甫一人所作。 莺莺“飞”到西厢 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经过长期流传,才水气凝成露珠似地成为巨著杰构的。如《三国》、《水浒》,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莫不如此,《西厢记》也有个演变到凝定的过程。 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一804年之间,名诗人元稹(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一804

文档评论(0)

kir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