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译译诗诗与与传传承承——评评蒲蒲隆隆译译 《《狄狄⾦⾦森森诗诗选选》》 ((⽂⽂::黄黄福福海海))
译译诗诗与与传传承承
——评蒲隆译 《狄⾦森诗选》兼谈当下的译诗
黄福海
诗歌 (包括译诗)出版的 景⽓,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在过去的⼗多年间,虽然外国诗的翻译作品频频出版,但
真正做到理解准确、译语流畅的新作品并 多见。有些青年译者往往连原⽂意思都 能准确传达,更谈 上传达原诗的神韵
了。他们崇尚的是“主观感受”与“阅读享受”,⽽诗的原意是什么,越来越退到次要的地位。他们注重于译诗能否在读者 (或者
说译者本⼈)的脑⼦⾥激发出“灵感”,⾄于这“灵感”跟原诗有没有直接关系是⽆所谓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有译者本⼈的原因,也有出版社的原因。例如:译者翻译观上的偏差,以为诗⽆达诂,译诗⾃然 必
追求准确;译者缺乏对有关国家⽂化背景的了解;译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外语训练,外⽂基础 扎实,中⽂基础也较薄弱。同
时,⽂学翻译的专业出版机构长期缺位,⽽ 太专业的出版社趁虚⽽⼊,占领市场,他们由于主客观因素,在选择译者时没有
设置必要的标准和要求。另外,翻译⽂学的批评也⽐较滞后,尤其在诗歌翻译⽅⾯,缺乏具有专业眼光、健康⽽有原则的批评
⽂章。因此,在过去⼗数年间,已出版的诗歌翻译作品的质量在整体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读到了蒲隆译的 《狄⾦森诗选》,这是上海译⽂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寥若晨星的⼏本诗歌翻译新作
之⼀。我以前读过蒲隆翻译的⼀些散⽂和⼩说作品,它们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但蒲隆的译诗会是怎样的呢?我是抱着极⼤
的兴趣读这本书的。2001年出版的蒲隆译 《我们⽆法猜出的谜——狄⾦森选集》,收录诗71⾸、书信58封,书信中也包含若
⼲诗作。但这次出版的 《狄⾦森诗选》收录诗600⾸,占她全部诗作的三分之⼀,是⼀个颇有分量的译本。每⾸译诗旁标有约
翰逊所编全集中的序号,并参考国外某些学者的编选⽅法,分为⼈⽣、⾃然、爱情、永恒等七类。据译者称,这600⾸诗包含
了“诺顿”等⼏种国外著名的⽂选、诗选中收录的全部篇⽬。
在蒲隆之前,江枫对狄⾦森诗的系统翻译有 可替代的开创之功。其实,狄⾦森这个⼈名的翻译,就是根据他的要求
在1981年的 《诗刊》杂志上开始确⽴的。江枫从1979年开始翻译狄⾦森的诗,1984年出版 《狄⾦森诗选》,收诗216⾸,后
来出版过多种修订、增订本。1997年的 《狄⾦森名诗精选》增订本收录诗246⾸。根据刘守兰的统计,在江枫之后,有过多位
译者或多或少地翻译过狄⾦森诗,如张芸、关天晞、吴钧陶、吴起仞、⽊宇、孙亮、王晋华、余光中、飞⽩、屠岸、黄杲炘
等。蒲隆在这些译者的翻译成就基础上重新翻译,既有他可资利⽤的便利,也有他⾯对挑战的压⼒。
我我为为美美⽽⽽死死,,对对坟坟墓墓 (449) (江枫译)
我为美⽽死,对坟墓
⼏乎还 适应
⼀个殉真理的烈⼠
就成了我的近邻——
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
我回答他:“为了美”——
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
是⼀体,我们是兄弟”——
就这样,像亲⼈,⿊夜相逢——
我们隔着房间谈⼼——
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
覆盖掉,我们的姓名——
原诗采⽤诗⼈常⽤的抑扬格四三⾳步交替的歌谣体,偶数⾏押韵,每节⼀韵。江枫的译诗理解准确、⽤语精到,实属上
乘之作。在形式⽅⾯,译者虽未采⽤“以顿代步”的译法,但做到了诗⾏错落有致,奇数⾏较长,偶数⾏较短,基本上传达了原
诗的节奏。在蒲隆的译诗中,最后⼀节中间两⾏是这样的:“我们隔墙侃侃⽽谈”、“直到青苔蔓延到唇际”,译者可能参考过余
光中或黄杲炘的译本,似乎⽤词更为⽣动,在意象上略胜⼀筹。
历史上的诗⼈,如果进⾏深⼊研究就会发现,他们都有其各⾃ 同的风格。体有万殊,物⽆⼀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