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舍茶馆在北京是妇孺皆知的字号,被称为北京的“城市名片”,在海外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曾接待过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联合国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等政要。 老舍茶馆是一家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命名的茶馆。始建于一九八八年。 ?老舍茶馆厅内陈设清新,古朴,典雅。那张张八仙桌,背靠椅以及屋顶悬挂的一盏盏宫灯,无不渗透出特有的京味气息。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独具特色的北京曲艺和国粹京剧,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老北京宫廷小吃和口味上乘的名类名茶。茶艺小姐现场演示茶道.老舍茶馆如今已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文化活动场所,成为中外宾客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北京茶馆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那时候,北京四九城的街面上,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茶楼、茶园、茶馆,一天到晚,接待着三教九流的茶客。战争结束以后,十来万人守在北京,无所事事,只能是游手好闲,提笼架鸟,走狗斗鸡,浪荡度日。茶馆是这些人一天也离不开的地方,比咱们上班都守时。茶馆是个公共的社交场所,是各类社会信息聚集和传播的地方茶客们在这儿评茶、论鸟、拉家常、讲时事;会朋友,谈买卖,一坐就是半天,花钱不多,收获不少。有些茶馆为了招徕生意,又搭起舞台,添上大鼓、评书,添上京戏,茶馆又成了娱乐场所。北京城有名的广和、天乐、同乐等大戏园子,早先都是茶园。有的茶馆专作某一类人的生意所以与其说这类茶馆提供的是茶,不如说是提供了一处廉价的社交环境。 茶 馆老舍 著 第一课时(一)老舍简介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笔名有“舍予”“老舍”,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投湖自尽。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二)剧情(背景)介绍 《茶馆》通过在茶馆里活动的70多个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第一幕 清末第二幕 民国初年第三幕 抗战胜利后茶馆里的人茶馆的变迁社会现实、变化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