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学案
马鞍山二中 王星瑶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地理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实例分析,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
综合思维:综合运用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判断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及保障措施。
地理实践力:阅读和分析图表等材料,说明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国策。
人地协调观:以耕地与粮食安全为媒介,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在免受威胁或风险上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耕地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课上学习任务
探究一:
根据焦点访谈的调查,造成安徽省霍邱县及其邻近地区2015-2017年冬季撂荒面积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结合“安徽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相关材料,安徽的粮食生产安全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挑战?
探究二:
马鞍山通过“农田四变”从哪些方面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闲田变忙田” “蟹田变稻田”的过程中,除了增加耕地面积,还体现了怎样的人地思想?
探究三:
徐淙祥一家为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采取了哪些措施?
探究四:
有人建议粮食调入区继续加强发展二、三产业,粮食主要从调出区购买,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课后调查
1. 统计你的家庭中平均每人每天食用的大米、面粉、肉、蛋、奶等食品的数量,并查找资料,通过换算每公斤肉类所需饲料,计算出平均每人每天消耗的粮食。
2.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谈、问卷等调查校园中的粮食浪费情况,并分别针对学校、食堂、学生提出可行性建议,为解决校园粮食浪费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课堂学习材料
安徽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
2018年安徽省平均化肥使用量为348.45kg/hm
2018年安徽省平均化肥使用量为348.45kg/hm2,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强度225kg/hm2
“谁来种地?”
老朱说,当地村民土地非常分散,老朱虽然种植了
老朱说,当地村民土地非常分散,老朱虽然种植了200亩地,但大多是分散流转,大的三五亩,小的三两分,被分割成七八十块,无法集中机械化作业。现在种子化肥都涨价,去年小麦每斤却只有七八毛钱,500斤也就是300多块钱。再加上土地流转费用,实际上种小麦还要亏本,所以也就没了动力。大多数农户选择只种植一季水稻,然后外出务工,而种粮大户一般种植两季,夏季种植水稻,冬季种植小麦。
调查还发现,2017年度撂荒面积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该区域2016 年10月,持续阴雨,降水偏多,在一个月内有20 天时间下雨,低洼地区田间积水严重,小麦没有种上,导致被动撂荒。撂荒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临淮地区,该区域多行洪、泄洪区;中部南部部分低洼地区也有较大面积撂荒。
“农田四变”
“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蟹田变稻田”
马鞍山市地处长江丘陵地带,水网河道密布、地形地貌多样,但也造成耕地细碎,平均地块面积仅有1.3亩,经过田块拆零并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800多块田变成了43块,有效耕作面积增加了350亩。
“我们现在种的是‘南粳46’水稻,生育期长,口感也更好。” 夏定胜轻轻一捏稻穗说,“今年灌浆不错。”通过这几年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和耕地质量,现在水稻亩均化肥用量减少约12%、增产约5%,每亩节本增效300多元。
马鞍山的冬闲田分丘陵岗地和低洼圩田,经过成本收益测算,对平原地区的冬闲田,可以尽快复耕,对丘陵地区的冬闲地,应根据立地条件,发展粮食、蔬菜瓜果、优质牧草等生产,对确不适宜耕种的,可以按政策规定和规划要求用于设施农业用地等
2019年以来,马鞍山市建成“小田变大田”12.44万亩,田块由9.57万块减少到2.93万块,有效耕种面积增加约3700亩,机械化率由77.7%提高到83.6%。全市冬闲田总面积约47万亩,计划今年通过“闲田变忙田”,复耕复种21.2万亩。……将蟹田改为稻虾连作,或将稻鱼共生引入稻虾连作,这样不仅能再种一季稻,还可以“一地两收”“一地三收”。
“五十载?三代人?一件事”
上世纪
上世纪70年代,徐淙祥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由于村民缺乏先进科学的种植技术,小麦亩产仅一两百公斤。徐淙祥利用在农广校学到的知识,搜集作物品种及科学种植新动向,四处求教、认真记录,力求改良作物品种。
“拔节追肥不宜早,免得倒伏减产多,清明前后最适宜,追施尿素莫忘记。”这是徐淙祥编著的农技推广小册子里的一段话。徐淙祥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将小麦、玉米、大豆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用通俗易懂的谚语形式汇编成册,免费发给村民和会员,册子被村民称为现代农业节本增效的法宝。
2005年,徐淙祥牵头成立“太和县优质高效农业技术协会”。协会下设良种繁育、高产攻关、节水灌溉、科学养殖等13个科普小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