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基本状况调研报告.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共 1 页 第 1 页 共 1 页 民族文化根本状况调研报告 **彝族苗族乡位于隆阳区西北部,怒江东岸。东与云龙县漕涧接壤南同板桥镇杨柳乡毗邻,西与芒宽乡隔江相望,北同瓦马乡相连。东西长 21 公里,南北宽 18 公里,国土面积 300 平方公里,林地占有面积 2.4 万公顷,森林掩盖率为 34.7%。全乡辖 19 个村委会,115 个自然村,175 个村民小组,31698 人,以彝、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 12026 人,占全乡总人口的 37.9%。 **彝族苗族乡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驿站,有宽阔的土地,绚烂的历史文化及勤劳才智的人民。自然神韵,惊奇环境,赐予了 **“搬不完的粮仓、歌舞的海洋,古墓的展厅,自然的氧吧,民族民间艺术之宝库”的美誉。 **纯朴、和蔼的彝乡苗家人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的进展。其根本状况如下: 〔一〕民族文化方面 一、**乡民族文化根本状况 **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文化遗产遍布广泛,其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形态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优秀的艺术制造力。典型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的《擦大钹》和苗族的《芦笙》。它们深深植根于民间,为各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民间应用格外广泛,当地群众讨亲嫁女、户建乔迁,老人去世、超度亡灵、二月初八“姑娘节”等喜庆节 日都要请“擦大钹”或“芦笙”班子表演,它们已成为 格外贵重的文化遗产和不行再生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擦大钹》地实地考察指导、挖掘。 二、非物质文化产业“擦大钹” “擦大钹”彝语称“大钹聚得意儿”,是流传在隆阳区**彝 族苗族乡徐掌、白龙井、四棵树、梅兰山等彝族聚居村寨的一种集体舞蹈、武术、杂耍、打击乐演奏于一身的格外优秀的彝族民间舞蹈,曾有省内外文艺界人士把“擦大钹”与“威武锣鼓”相提并论,誉为“南钹北鼓”之称。 关于“擦大钹”的起源,史志文献中无记载,民间也没有牢靠的说法。据艺人们讲“擦大钹”的真正来历并不知道,只知道是老一辈子传下来的。目前,徐掌村“擦大钹”的艺人们公认的教师傅叫茶在〔1957 年去世〕,茶在传授给茶苗兴〔已去世〕, 茶苗兴又传授给儿子茶发金等一班人,目前已有下一代的年轻人开头学习此项技艺。在徐掌村彝族“擦大钹”艺人当中,数茶发金把握技艺最全面,表演水平最高,也是“擦大钹”的重要传承人之一,茶发金曾在 XX 年 5 月被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艺人”。 “擦大钹”现在在**乡徐掌、白龙井、梅兰山三个彝族寨 子,有三支完整的擦钹队伍,还有多只不太完整的活泼在民间, 大钹班子一般由 8 至 10 人组成,全是男性。“擦大钹”的步法以马步、踏步、蹲步、弓箭步、跳踢步、摸跳步、蹉步、矮桩步为主,钹位有正钹、侧钹、胸前钹、胯下钹、盖钹、泼水钹、抛 钹、点擦钹、揉擦钹等多种击钹方式。步法和擦钹的钹位、技 法,在舞蹈中敏捷多变,交织运用,套路有 5 个,包括“长板、纱帽顶、串花、苍蝇搓脚、拳打”。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在保持根本动作风格的根底上,参加花哨的即兴动作,富有逗闹、玩耍的情调,使表演更加精彩迷人。 “擦大钹”除主要演奏乐器大钹外,常用大鼓、小红鼓、大锣、小钹、唢呐、大号等作为伴奏乐器。每次表演,都以长号吹长音三起三落开场,紧接着,光明的唢呐曲调和吵闹的钹鼓打头引出大钹鼓舞者的精彩表演。 “擦大钹”妙在能以一付音色单调的一般大钹,通过表演者承受不同的钹位,不同手法和击钹的轻重,以强劲而美丽的身材动作打出特别的声响和韵味,整个舞蹈把戏翻,生动活泼,自然流畅,真可谓是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于XX 年“擦大钹”被列入保山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擦大钹” 还屡次参与大型文艺节目表演,受到高度赞扬和节目嘉奖。 徐掌村“擦大钹”获奖状况: — 1991 年参与云南省首届民族民间舞蹈竞赛获表演一等奖。 二 1992 年参与了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中“永昌钹舞”荣获组委会颁发的“表演综合一等奖”和“组织一等 奖”。 三 1998 年 9 月参与保山市〔小市〕丰收 50 年“擦大钹”舞台表演荣获三等奖和组织奖。 四 XX 年至 XX 年 6 月两年参与保山啤酒狂欢节“彝家钹舞” 获表演节目奖。 五 XX 年参与隆阳区举办的农村文艺汇演“彝家钹舞”荣获组委会颁发的“表演二等奖”。 三、存在问题 一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多年来,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县、乡领导的高度重视,赐予了大力支持,组织了自己的民间文化表演队伍,较好地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但少数村组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生疏缺乏,或者生疏浅薄

文档评论(0)

137****4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