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指向学科素养的历史解释的基本特征与教学路径
童绥宝11?魏志刚22
(1.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30;
2.武汉市第四中学,湖北武汉430034)
[关键词]学科素养,历史理解,问题意识
指向学科素养的历史解释是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重要考查途径。历史新课标按照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体系,将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更使得历史解释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和高三复习备考的核心概念。如何准确界定、正确理解历史解释的基本特征,如何有效探索历史解释的实施路径,成了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解释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历史解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从这一定义看,历史教学的突出特点在于运用史料,对过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解释。“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①
历史解释的要点有哪些?何兆武先生认为:“一切历史解释可以说都是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某一事件如何是如此,即它是由于什么原因,这可以名之为‘何以’的问题;(二)某一事件何以是如此,即它是由于怎样的演变历程而来,这可以名之为‘如何’的问题。”②
以上揭示了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与历史学科素养价值追求的内在一致性。一般认为,历史学科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是借助于对历史的认知和阐释——即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表现出来的。它包括:对历史史实的敏锐性——发现和捕捉问题敏锐并具有批判性思维;历史知识的准备性与连贯性——比较系统地掌握知识并能有效准确加以调动;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等连贯的思维品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解释不是停留在历史的表面。历史解释要求以较为广阔的历史视野,探究历史事物发展过程内在的动因与规律,并运用已掌握的历史史实和分析方法提出见解和看法。③
二、历史解释的教学路径
如何进行历史解释?从教学与备考的角度看,历史解释就是要探明历史因果关系、阐明历史阶段特征、培养思维内在生成、启发历史问题意识。
1.探明历史因果关系
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历史知识是彼此相关的。教学中,探究时序发展、因果联系,进行比较分析、演绎归纳非常重要。
举例来说。高考重视对历史现象的目的考查。
我们所指的主要目的常常是指当事者希望实现的、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我们所指的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历史目的反映出了历史当事者与外部时代、客观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反映了历史当事者为实现某种确定状态和某种发展趋向所作出的努力,具有预设性。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复习就鲜明地体现了这样的逻辑。教材中的制度史是碎片化的。但其实,每一种制度的创新都在遵循“问题——制度创新——新的问题——新的制度创新”的发展模式。一个旧问题的解决,孕育着一个新问题的产生。
如在复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化的专题中,部州方镇行省督抚的制度设置,就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预设性。两汉时期,为强化对郡县的控制而设立部州刺史,唐宋为强化对州县的控制而设立藩镇和路,元明清代为强化对地方控制而设立行省和督抚制度。两汉和唐朝时期为强化地方控制所设立的部州刺史和藩镇最后都坐大,导致新的地方割据势力产生。宋元明清时期为控制地方设立了路、行省和督抚,为了控制路、行省和督抚又实行了新的分化事权。内中演化,体现出了明确的目的性。因与果的不断转化告诉我们,在高三复习备考中,我们必须把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交互关系揭示出来,把可预见的方向和趋势揭示出来,这即是历史发展演化的规律。
教材重结论、考试重变化,教材重本质、考试重过程,这是教与考的博弈。近年来,高考试题侧重于揭示制度、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纵向演变过程,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变异、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思想文化的演变、社会习俗的变迁等,这个趋势是明显的。变化即是呈现因果。这是复习备考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以唐代重要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为例,教材基本是罗列了特点和评价,但考试则偏重于考查这一制度的演化(见表1)。
所以,高三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同时能发现高考层面的历史解释与教材层面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历史教学:纲要上练习2答案.docx
- 高中历史教学:纲要上中国近代史复习试题.docx
- 高中历史教学:纲要下6-7课.docx
- 高中历史教学:纲要下14-15课.docx
- 高中历史教学:纲要与选必融通夏商周-春秋战国.docx
- 高中历史教学:纲要与选修同一知识点内容.docx
- 高中历史教学:高考历史复习学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 高中历史教学:高三一轮复习:选必二第三单元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复习指南.docx
- 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新教材“历史区域演变图”编撰研究.docx
- 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选修6地图复习2.docx
- 高中历史教学: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docx
- 高中历史教学:吴佳佳·《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学设计.docx
- 高中历史教学:西汉和东汉练习 - .docx
- 高中历史教学:新教材整合13、14课教案(青岛海山学校祝炳利).docx
- 高中历史教学:新课导入宜深思——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例-0728-盛刚-第14稿(zxls_0726193912).docx
- 高中历史教学:胸怀天下 继往开来.docx
- 高中历史教学:选必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谢灵).docx
- 高中历史教学:选必3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docx
- 高中历史教学:选必3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docx
- 高中历史教学:选必融合复习专题1:“丝绸之路”知识梳理.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