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吴佳佳·《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教学:吴佳佳·《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学设计 秀州中学 吴佳佳 教学理念 1.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2.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是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一课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上承清朝统治孕育的的危机,下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是西方文明冲击后出现的第一幕历史场景。 本节内容安排三个子目: 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该子目横向比较了鸦片战争前夕,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急剧对外扩张的历史面貌与清政府依旧专制、落后、保守的历史形象产生的巨大反差; 2.“两次鸦片”。该子目勾勒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图景,并纵向呈现了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中国社会危机步步深入,从一个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凄怆历程。 3.“师夷长技以制夷”。该子目呈现了随着西方的外来冲击而引起的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描绘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少数士大夫在传统观念仍占主流的背景下,勇于挑战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 三个子目以 “冲击与因应”为主线,分别对应冲击的背景、经过及应对,因果逻辑清晰。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对鸦片战争的基本内容已经有所掌握,所以高中阶段要避免进行内容的简单重复。随着学生年龄、经验、学识的增长,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强,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相关细节的基础上加深对鸦片真正的理解与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基于这个学情,本节课重点涵养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程度以学业质量水平要求的1.2等级为目标。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借助“17-19世纪中英历史大事记”时间轴,从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科技文化、外交方式、社会状况等角度,分析中国与英国的差距,认识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2.运用史料分析,通过观察图片、数据、地图等不同类型的史料,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概貌,认识西方国家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严重践踏。 3.运用历史解释,比较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社会普通民众、统治阶层、少数士大夫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感受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有识之士敢于冲破“天朝上国”的思想藩篱、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分析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的差距及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2.比较面对西方文明冲击,中国社会普通民众、统治阶层、少数士大夫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感受先进有识之士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 六、教学设计过程 (一)导入:呈现材料 李鸿章说:“时至今日,地球诸国通行无阻,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康有为说:“诸欧破数千年久闭的重关,入吾之门,登吾之堂,处吾之室。” 近现代著名史学大家陈旭麓先生说:“鸦片战争是“炮口下的震撼”,是“中国的一块界碑”。 设问:三人对鸦片战争的看法有何共同之处? 【设计意图】从当时人与后世人对鸦片战争的看法中,了解鸦片战争是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一个巨变性、转折性、标志性的大事件。由此直接导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冲击。 (二)鸦片战争的冲击 呈现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设问:在不平等条约的背后,意味着中国哪些主权被破坏?理解鸦片战争战败给中国带来的最深刻冲击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三)鸦片战争的背景 呈现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战后损耗伤亡与战前实力的数据对比 提问:虽然当时清军在军队数量、船只舰队清朝都比英军占有优势,而且英国的船舰是从印度、南非等至殖民的长途奔袭而来,大清王朝以逸待劳,为何最终落得如此难堪的惨败下场?中英之间存在哪些差距?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中英之间战后损耗与战前实力不对称的数据对比,引发学生兴趣,深入了解战争背后中英之间差距与战败的根本原因。 2、呈现图片1841年1月清英穿鼻海战场景图画——《复仇女神号与清水师炮战》 提问:图中哪一艘是英舰“复仇女神号”?为什么? 补充解释:图片右侧那艘冒着蒸汽的轮船,它是英国工业革命先进蒸汽动力的运用。画面中心的这艘,是清王朝的船只,这艘战船的名字叫"米艇”,本来是一艘广东运米船,后来广东水师发现这种船型的船只运行速度快,所以采用作为战船。同时这幅画面中燃起的熊熊烟火也不是艺术夸张的效果: 材料:“清军战船被击毁11艘,清军战死277人,受伤462人。英军无船舰损伤,无死亡,受伤38人。”——茅海建《1841年虎门之战研究》 补充中英双方船舰、枪炮的对比材料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的画面”展开设疑与分析,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