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县城建筑的变迁与保护.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县县城建筑的变迁与保护 很多人都知道“叶公好龙”这个词。从河南郑州往南行, 在许南公路中段, 即为叶公的故乡——叶县。 叶县历史悠久, 交通便利, 古代是南、北文化交汇之处, 文化积淀深厚, 人文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是春秋晚期许国建都之地, 汉代著名的“昆阳之战”就发生在今县城一带。境内现存有春秋时期叶公主持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东陂、西陂, 还有孔子来叶遗迹 (如子路问津处) 、叶公墓、宋代黄庭坚《幽兰赋》碑刻、金代文庙、叶县县衙等文物古迹, 其中保存最好、价值最高的当数明清时期的叶县县衙建筑遗存。众所周知, 我国古代各级各代衙署成千上万, 但能够保存下来的却廖廖无几, 而县级衙署能够残存至今的更是屈指可数。据史料记戴, 叶县县衙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 (公元1369年) , 其后至明季战乱, 公府焚毁, 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虽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战乱以及人为增废房舍破坏, 但其主体建筑如大门、大堂、二堂等则保存基本完整, 仪门、六科房等建筑基址掩埋地下, 保存完好。叶县县衙建筑群落布局合理, 规模宏大, 其建筑形式融南、北之风格,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可以说是研究我国古代县级政权机构难得的实物依据。近年, 叶县县衙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县有关部门对县衙建筑进行了整修, 并建立县衙博物馆对外开放。 叶县县衙位于县城内由仿古建筑组成的十字大街街口东北侧。其主体建筑继承了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 以大门、仪门、戒石碑、大堂、宅门、二堂、三堂为南北向中轴线, 东西对称配置六科房、会文馆、会武馆等厢房, 布局合理, 规模宏大, 庄重威严。 来到衙署门口,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朱漆大门、挺拔的青漆门柱和向两侧张开的八字墙以及威猛的怒狮。大门上额置一黑漆大匾, 上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先生手书“叶县县署”四个大字。门东侧放一架喊冤大鼓, 过去是让那些投诉无门的小民击鼓鸣冤用的。引人深思的是大门前明柱上清代同治六年 (公元1867年) 知县欧阳霖到任时所撰楹联:“天听民听, 天视民视;人溺己溺, 人饥己饥。”显然, 此楹联是告诫众官吏要遵从民意, 关心下民疾苦。 从大门进入县衙, 迎面即能看到仪门和戒石碑。仪门中门主要是为接待上级官员所置, 只有上峰来时才把中门打开;有时审判要案时也开启中门。平时人员只能由两侧小门出入, 其中东小门称“人门”、“生门”, 是一般人日常进出之门;西小门称“鬼门”、“死门”, 是死刑犯宣判之后所出之门。进入仪门, 在通向大堂的甬道上立有戒石碑。碑正面书“公生明”三字。此语源于《荀子·不苟》所云:“公生明, 偏生暗。”碑阴书“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下民易疟, 上天难欺”十六字, 亦颇值得人们认真体味。此四句官箴出于后蜀孟昶官吏文, 原二十四句, 北宋赵匡胤摘以上四句, 敕令各府县衙署立石刻铭, 明清沿袭此制。 大堂是整个县衙最重要的建筑物, 矗立在高于地面约60公分的台基上, 单檐, 五脊六兽, 厅堂五间。大堂也叫公堂、正堂、公厅、正厅, 是知县发布政令、公开审理案件的场所, 新帝登基、国家庆典、新官到任、接迎圣旨等重大活动的仪式也都在这里举行。大堂前有卷棚三间, 清同治八年 (公元1869年) 知县欧阳霖重建。秦汉时期, 万户以上的县官称县令, 万户以下的称县长, 唐以后统称县令, 宋称知县事, 明清称知县, 北洋政府时期改称县知事。明清时期, 知县一般是正七品衔, 官位较低, 即所谓的“七品芝麻官”。但由于叶县自古就是“南通云贵, 北达幽燕”的交通要道,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又由于明清时期的叶县是由古代叶县、昆阳、红阳三县以及 大堂两侧厢房为六科房, 为政府主要机构所在。其中东侧为吏、户、礼科房, 西侧为兵、刑、工科房, 其功能实为中央政权六部的缩影。这些六科只是执行机构, 而知县则是一县的最高决策者, 行政、司法、财政、教育、教化、赈灾等都属知县的职责范围。 从大堂屏风两侧往后, 即进入宅院。同仪门一样, 宅门也是平时关闭, 人员从两侧便门出入, 只有上峰来时才打开迎送。宅院正房五间即所谓的二堂, 是处理一般民事纠纷、接待上级客人的地方, 咸丰八年 (公元1858年) 重建。二堂中间三间为穿厅;东梢间为幕厅, 是知县进行案件会审的场所;西梢间为招书房, 县署所属六科房上送知县批阅的文书大都在这里集中, 有招书把关呈递。二堂中间明柱上有“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楹联, 堂中枋檩悬挂“清慎勤”匾。此三字出自西晋司马昭训长吏之言:“为官长当清, 当慎, 当勤, 修此三者, 何患不治乎?”宋代以来, “清慎勤”已成流行的官箴, 明清皇帝更大力提倡。二堂东侧为会文馆, 西侧为会武馆, 是知县接待文、武官员的场所。 由二堂屏风后出为三堂。三堂又称知县廨, 是知县审案办公和公务间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