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烂喉痧”医案18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烂喉痧”医案18例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 本文提供中医治疗烂喉痧医案18例,以供大家参详。 1 冬温喉痧 〔病者〕程崇和,年逾弱冠,住安徽黟县业商。 〔病名〕冬温喉痧。 〔原因〕腠理不密,冬温上受,袭入肺胃。 〔症候〕咽喉上腭,白点满布,有胶粘痰,势将溃烂,饮食难下,呕吐口渴,身热便结,肌红发疹。 〔诊断〕脉象弦数,舌红苔黄燥,此冬令严寒,寒极生热,袭入肺胃,肺胃之火上冲即吐,熏咽成痰,阻碍咽喉,故肿腐疼痛焉。 盖于太阴之脉,上从肺系,足阳明之脉,上循喉咙故耳。 〔疗法〕喉痧一症,虽由肺胃之火上升,而诸经之热有以助之,故用犀角、石斛泻心胃火,牛蒡、浙贝、桔梗、万年青清肺利咽于上,山栀、元明粉推泻于下,生地、丹皮、川连清心肝,马勃,人中黄消热毒,牛黄化热痰。 每日煎药两次,外治用冰硼散和紫雪丹,频吹喉内。 〔处方〕犀角尖八分(锉末)牛蒡子一钱苦桔梗八分焦山栀二钱鲜生地二钱鲜石斛三钱浙贝母二钱万年青二片元明粉二钱粉丹皮一钱马勃一钱人中黄二钱真牛黄三分(末,冲) 〔次方〕冰硼散和紫雪丹,频吹喉内。 〔效果〕上方服两剂,喉痧见松,呕吐得止,身热已退,大便亦解。 减去犀角、牛黄、丹皮、元明粉等味,加鲜芦根五钱,金银花二钱,甘草五分,再服三剂,则安然无恙矣。 原按:夏春农日:疫喉痧,以三焦相火为发源,以肺胃二经为战场,以吸受疫疠之气为贼渠。 其症初起,咽喉即腐,或左或右,或左右全腐,其色或白或黄,或红或紫,其痛或重或轻,或不痛,遍身热如火燎,皮肤红晕如斑,苔色或白或黄,或灰黑,或枯厚,脉象或浮数,或弦数,或洪大,或沉伏,呕吐气喘,神烦昏冒,自利溲赤,口干唇红,躁乱惊惕,或恶风寒,面垢肢凉,谵言搐搦,轻者犹可救疗,重者多不逾三日而死,何也?缘手少阳三焦径,与手厥阴心包 络经,相为表里,三焦相火沸腾,直犯心包,故神糊不识人也。前贤谓温病首先犯肺,递传心包。 予谓疫喉痧三焦火炎,直犯心包,同一危疴,奈病来仓卒,咸法无稽,以致治者聚讼纷纭,或谓先治其喉,禁用寒凉,或谓首重斑 痧,当宜升托,然总难获效。 不知疫疠之气,充斥三焦,猝然而发,咽喉一腐,遍身皮肤紫赤,如斑如痧,并无颗粒可分,世所谓烂喉痧是也。 考前贤以伤寒胃热失下,合君相二火,尚为斑疹,何况疫喉痧本是君相二火为害乎?此疫喉痧之不宜升托也明矣。 且予历验之于患疫喉痧者,疫痧一回,无不皮肤甲错,可见营血亢害已极。每见投风药升散过度者,或幸不致毙,然皮肤蒸热逗留,总不易清,必须凉营清热救阴之品,日夜频进,大作汤液,直待营阴来复,而外热始清,是疫喉痧亦当以清透化毒,凉营泄热之法为正治。 不必分治喉治痧之先后也,又明矣。 此案内外方法,悉宗夏氏真传,故能特收敏效。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按:前云喉痧最喜透达,廉按又云“不宜升托”何以为是?盖二者所指病程不同,初起表郁,自当透解,三焦火炎,升托助其燔燎,故不可为。 喉痧表证一除,即当转而清解养阴,故云“清透化毒,凉营泄热”之法为正治。 2 佐景曰:前年三月间,朱锡基家一女婢病发热,请诊治。予轻剂透发。 次日,热更甚,未见疹点,续与透发。 三日病加剧,群指谓猩红热,当急送传染病医院受治。锡基之房东尤恐惧,怂恿最力。 锡基不能决,请予毅然用方,予允之。 细察病者痧已发而不畅,咽喉肿痛,有白腐意,喘声大作,呼吸困难不堪,咯痰不出,身热胸闷,目不能张视,烦躁不得眠,此实烂喉痧之危候,当与: 净麻黄钱半生石膏五钱光杏仁四钱生草一钱 略加芦根、竹茹、蝉衣、蚤休等,透发清热化痰之品。服后,即得安睡,痧齐发而明,喉痛渐除。 续与调理,三日全愈。 事后婢女叩谢曰:前我病剧之时,服药(指本方)之后,凉爽万分,不知如何快适云。 意者醍醐灌顶可以仿佛形容之欤! 佐景按夫麻疹以透净为吉,内伏为凶,尽人所知也。而透之之法却有辨别。 盖痧毒内伏,须随汗液乃能外出。 而汗液寄汗腺之内,须随身热乃能外泌。 故痧前之身热乃应有之现象,惟此种身热亦有一定之标准,过低固不可,过高亦不佳。 事实上过高者少,过低者多,故用药宜偏于温,万不可滥用凉剂以遏之。及痧毒正发之时,小儿身热往往过度,与未发前成反比。 不知身热过重又妨痧毒之外透。 此时热迫肺部则喘急;热蒸汗腺则汗出;热灼心君则神昏;热熏痰浊则干咳,此为麻杏甘石之的证,重剂投之,百发百中,又岂平淡之药所能望其项背哉 疹病之兼喉病者,中医谓之烂喉痧,西医称之曰猩红热。西医治本病主先隔离,视为第一等急性传染病。 中医治此,似无若此慌张。 丁甘仁先生擅治此病,其治法大意,略曰:喉痧当以痧为本,以喉为标,但 求痧透,则喉自愈,可谓要言不烦。 而本汤之治喉痧所以得特效者,即此故也。 痧毒攻喉,则喉烂而为猩红热;痧毒袭肺,则呼吸急迫而为肺炎。余尝治稔友挚甫之大公子发麻疹,用麻杏甘石汤加味而安。 其疹颇稠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