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塔布尔《天使之城或康德博士的外卖》中的虚构性问题.docxVIP

克里斯塔布尔《天使之城或康德博士的外卖》中的虚构性问题.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克里斯塔布尔《天使之城或康德博士的外卖》中的虚构性问题 德国女性克里斯塔沃尔。 正如沃尔夫的复调小说《美狄亚声音》 (Medea Stimmen, 1996) 出版之后, 部分解读者认为这是沃尔夫借神话影射自己因解密档案遭受媒体的不公对待, 亦有论者认为《天使之城》所述之事过于真实, 小说之名难以自立。此作以真人真事为主、虚构为辅是评论的主流观点。曾执笔沃尔夫传记的马格瑙质疑《天使之城》在何种程度上可被称为小说, 并称该书为“虚构加工出来的忆文”, 出版商将之定义为长篇小说是“大胆”的行为 此外, 部分研究者聚焦于真实部分, 结合作家生平考证《天使之城》 一、 问题结构的虚实构性 纳博科夫断言:“文学是创造, 小说是虚构。说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 这简直侮辱了艺术, 也侮辱了真实。” 沃尔夫在正文前便意图借助一则虚构声明确立这部作品的虚构性:“这本书里的所有人物, 除了那些具名提及的历史人物之外, 皆为作家虚构。无人跟仍在世或已逝的人相等同。所描写的事件与实际情况相符程度亦如此。” 叙事学理论或可解开问题症结。热奈特曾经为区分自传等作品提出五个公式 作者与叙述者之间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致使《天使之城》的虚构性招致质疑, 因此学界有种做法是将它归类为“类自传式写作” (autobiographisches Schreiben) 二、 从卢卡奇的“反映射论”到“写作” 真实与虚构的二元性早已在标题上显现:主标题“天使之城”暗示了“我”所逗留的城市———美国洛杉矶, “天使之城”是该城真实拥有的别称, 而天使则是虚构的角色。作为标题的补充, 文眼中“弗洛伊德博士的外套”表面上是弗洛伊德的一件真实遗物, 但它只停留在口头叙述中, 并未以实物形式出现。用真实回忆作为素材进行虚构性写作这一手法可追溯至沃尔夫创作早期, 由她所追求的创作理念“主观真实性” (Subjektive Authentizitue562t) 所决定 除了文学传统的熏陶 卢卡奇对沃尔夫的文学道路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后者的思想发展无不留下卢卡奇的深刻印记。早在大学期间, 克里斯塔·伊伦费尔德 (沃尔夫娘家姓) 与后来成为其丈夫的格哈德·沃尔夫就将卢卡奇学说视为“不可超越的顶峰” (Christa:48) 加以研读与“内化”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主德国文化生活日渐僵化, 追求客观真实已格外困难, 沃尔夫便逐步减少参与政治性事务, 倾向于回归内心, 其思想随之产生重大转变, 她说:“我们让镜子[Spiegel]发挥其作用:反映[spiegeln]……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不像镜子与它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它们已经融汇在一起进入作者的意识中。” 尽管如此, 不难发现, 沃尔夫所用词汇主要还是衍生于卢卡奇的“反映论”。可以说, 主观真实性虽然是沃尔夫适应环境变化对卢卡奇学说的修正, 但更准确地说是对后者的修改和延展。沃尔夫反对“反映论”对创作者主观性以及创作者运用主观性的否定, 两者之间是路径的区别。与卢卡奇一样, 沃尔夫亦反对僵硬地反映现实, 她认为, 写作不能浮于表面:“实际上, 写作于我而言愈发成为打开门的钥匙, 门后保存着我潜意识的无尽王国;通往储藏被禁止之物、早已被剔除之物、不被允许进入之物以及被排除之物的仓库;通往梦、幻想和主体性三者源泉的道路。” 沃尔夫用独特视角看待写作。它被喻为“钥匙”, 是自我精神分析的关键。写作并不会令现实与幻想陷入对立, 潜意识向作者开启, “被禁止之物”、“被剔除之物”、“不被允许进入”及“被排除之物”喻示现实的断裂处, 被写作唤醒和重召。写作能让人探寻现实的另一面, 对真实形成更完整的认识。正如《天使之城》中美国之旅的章节被命名为“到现实另一边的旅行”, 暗示“我”由此获得对现实的新认识。现实、虚构与想象越界与交汇, 体现了伊瑟尔所指的“三元合一” 反映社会由反思个人命运开始。《天使之城》中, “我”因前东德档案经历个人危机, 这源自沃尔夫的真实经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起, 西德文化界弥漫着清算东德文人的气氛。沃尔夫作为民主德国著名作家, 被推至批评风暴的浪潮中心。从东德移居至西德的作家汉斯·诺尔 (Hans Noll) 于1987年率先向沃尔夫发难。同年, “文学教皇”赖希-拉尼茨基又为她贴上“民主德国国家诗人” (DDR-Staatsdichterin) 的标签 档案曝光之后, 德国《明镜》杂志于1993年初重点梳理了沃尔夫的“作案者档案”, 为之打上“胆怯的机会主义者” 三、 记忆的力量—沃尔夫的辩证法:考古式回忆虚构 回忆与时间互为矛盾。卢卡奇说:“几乎可以说:小说的整个内部情节无非是反对时间强力的一场斗争。 时间作为“根本性的” 卢卡奇认为辩证法可以“克服对现实的不完整、僵化和固化的片面理解” (”Kunst 谁奋

文档评论(0)

186****7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