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满族文悌家世与戊戌政变始末
中国近代史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并以分类为中心进行讨论。这种论述模式有其合理性,但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尤其是在人物研究方面。以李端棻、宋伯鲁、文悌、杨崇伊等人为例,学界往往只关注他们作为“戊戌人物”的一面,而对其此前、此后的经历普遍所知甚少。这种“掐头去尾”式的论述模式,很容易遮蔽人物的多面性和历史的复杂性,陷入片面化、简单化的误区。
就文悌而言,他于晚清政局关联最大者,诚属其在戊戌变法中的表现。康有为称:“政变之狱,一以文悌之折为案据”,并将康广仁、杨深秀之死和张荫桓遣戍,都归咎于文悌。
一、 文限制中的文僚
文悌1849年生,正黄旗人,苏完瓜尔佳氏,字仲恭,号仰白、绿杉居士。自称清初名臣费英东后裔,幼年失怙,嗣父成瑞官至浙江富阳知县。同治三年(1864),以官学生捐纳户部笔帖式,递次升至郎中。光绪十一年(1885),简任河南开封遗缺知府,旋补归德知府。光绪十六年(1890),丁忧回旗,内用为户部员外郎。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补授湖广道监察御史。次年夏,因言获咎,回本衙门行走。戊戌政变后,外任河南府知府。光绪二十九年(1903),迁贵州贵西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调贵东道,宣统二年(1910)称病开缺回旗。
文悌自幼聪颖好学,曾受教于满族名士宜绶、蒙古状元崇绮,能诗画,习弓马,少时一度离家远游,增广见闻。其撰《感怀身世诗百韵》曰:“忆我少小日,自命才匪凡。坠地为公孙,家事承躬桓。七岁举神童,刘晏疑比肩。十一通九经,十三文成篇。十五作壮游,万里具丹箯。……周岁归里居,伏案仍丹铅。百家亶历览,小道亦可观。”
同治初,文悌和部分满蒙俊彦结成“探骊吟社”。志觐介绍该社背景称:“当毅皇帝朝,大憝削平,四宇清晏。士大夫多暇日,辟吟社日下,总持风雅。宝竹坡廷、文仲恭悌、王芷亭道士暨先庆远兄迭为宾主。达官、词客、山人之以五七言鸣者,罔不集,集必十数人,人或三五艺,传钞遍京华。……呜呼哉,百年来鲜兹坛坫也。”
如果说耽于吟咏,成就了文悌“才子”之名,二十余岁时“驰马试剑,习拳勇技击,纵丝竹田猎”,则使其一度以“侠客”自许,尽管事后回忆起来,他常有种欲语还休的怅然。这与其调充神机营委员而遇挫相关。“从军畿南防堵。值岁底,统军者私入京回家度岁,以致士卒潜归者半。余心危之,乞病退。”
不久文悌家境转贫,妻、母也相继去世,更兼仕途蹭蹬,历时15年才题升主事,还每每遭到同僚嘲讽。“理乱那预谋,奔走诚可怜。夏畦谄日甚,人尚嗤狂颠。”
无论何说为是,文悌有心投阎氏所好并且受到重用,系属实情。
此后,文悌迅速在户部乃至京城官场崭露头角:“余三十三岁,户部奏派会记通部出入,总核天下财赋,编订会记录呈进。……余三十四岁,为户部陕西司掌印,与主稿施君子谦筹议新疆改立行省,每年节存兵饷千余万两。……光绪九年,法越构兵,天下骚动,增兵添饷,皆余经理。……是时,余在户部掌三司处印钥,五处所总办,又帮办宝泉局监督,两次奏带随钦差查办事件。”由于文悌与阎敬铭过从甚密,曾有友人以“党祸”讽之,还有同僚呼其“第七堂官”,可见文悌当时之招摇自得。不过事后他只承认受阎氏知己之遇,而将其升迁归功于满尚书景廉“特为拔擢”。光绪十年(1884),文悌建议“清查旗饷冒领,并另拟筹皇家袒免外宗禄,及八旗孤寡生计专款,勿混饷额”,却被内阁侍读学士延茂指名严参,斥为“伤国体”“违祖制”。
光绪十一年,文悌以京察一等简任河南开封遗缺知府,次年补归德知府。这是其首次外任。文悌曾赋诗记咏其赴永城灭蝗、应对黄河决口、赈抚民众诸政绩,还详细列举了自己推行礼乐教化的种种作为。“余在郡不满四年,创建先农坛、风云雷雨坛各一区,修建孔子习礼祠、节孝祠、昭忠祠、木兰祠、微子庙各一所,添置文修、文雅、文治三书院,修理文正一书院,修改城楼四座,城壕九千余丈,零修公廨十五处,府署增房宇十四间,添置文庙祭乐器全分,购入书院书籍四千余卷,皆报省有案。此外,修桥梁,设粥厂,棲流亡,养瞽废,恤乞丐,以及练壮勇,禁赌博,捕盗贼,备赏犒,皆以每年所入公费全用于郡,并未捐派一人一钱。……去任后,闻郡人士为余建生祠,亦可愧矣。”
由于相关史料缺乏,除文悌自记外,其归德宦迹实难钩沉,但其重修商丘文雅台,确有遗迹存世。“文悌来商,目睹士子多不习碑帖,涂鸦墨猪,贻笑于人。于是便筹巨资,派人前往西安、曲阜两处碑林,挑选镌碑名手,翻刻名碑数十种,用毡条包裹,雇驮骡运至商丘;将文雅台旧房拆除,建新房数十间,将碑刻石条分别嵌于正殿东侧3间北屋之内。”
文悌40岁时,嗣父去世,依例回旗丁忧,但因其任上挪欠公款上万两,不得不滞留当地,倾家、借贷以偿。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是坚决否认的。“罢郡之日,橐无一金,且有逋责也。”文悌还称,事后“承抚司同以‘实心任事’加考,给咨回旗。回忆放缺谢恩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