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教同盟到布莱登德尔战役试论布莱登菲尔德战役在三十年战争中的作用.docxVIP

从新教同盟到布莱登德尔战役试论布莱登菲尔德战役在三十年战争中的作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新教同盟到布莱登德尔战役试论布莱登菲尔德战役在三十年战争中的作用 一、 布莱登菲尔德战役 20世纪30年代的战争是欧洲现代史上影响巨大、具有前瞻性的国际战争。这一时期北部欧洲的新兴势力———瑞典王国, 在这场以宗教为名义而打响的战争中, 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瑞典军队于战争的第三个阶段中连连得胜, 而这些胜利的开端, 即是在1631年9月爆发的布莱登菲尔德战役。在这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中, 代表着新教阵营的瑞典军队, 凭借着其自身的优势将天主教军队予以彻底的击溃。这场战役对整场战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此次战役及其对整场战争所产生的作用这一研究方向, 本国学术界相对缺乏重视, 因此我们今天对此进行探究, 也应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二、 战争背景和战争过程 (一) 鲁道夫市场的壮大与宗教统治 17世纪初的德意志, 是一个虚弱的矛盾体。至中世纪以来的长期分裂与封建混战使其虚弱不堪, 宗教改革运动的持续又在其内部造成了大量的矛盾与纷争。为了解决帝国内的诸多问题, 名义上统治着德意志地区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这一权力不足且信奉天主教的帝国元首, 意图通过加强自身的权力地位来促进帝国在政治和宗教上的实质性统一。而此时在位的皇帝鲁道夫二世, 即意图通过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反击与政治上的扩张, 来达到其加强中央权力的目的。1608年时, 皇帝的亲信, 统治着天主教在南德地区之重要活动基地的巴伐利亚公爵, 受皇帝的指派占领了新教城市多纳武特城。这一行动不仅使德意志境内天主教与新教间已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且亦使长期以来对分裂的德意志虎视眈眈的外国势力, 发现了干涉与侵略的契机。这一事件发生后, 受到威胁的新教各诸侯迅速结成了“新教同盟”, 其推举巴列丁奈选候腓特烈五世为其领袖, 并外倚英、法、荷等新教或奉行宗教自由政策的国家, 积极准备对抗皇帝。而天主教方面也在皇帝的授意下, 成立了以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为首的“天主教联盟”。联盟内有天主教诸侯及皇帝控制下的奥地利支持, 外则有与皇帝同一王朝且同奉天主教的西班牙王国援助。此时, 两个战争集团已然形成、局势日趋紧张。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则依然奉行着其打击新教和扩张权力的政策, 并再次采取了一些行动, 这终于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二) 与宗教势力的关系 1618年, 信奉新教且受到皇帝压迫的波希米亚人, 因无法忍受被“用狗追逐着去做天主教弥撒”的境遇, 从而将皇帝的使者扔出了其行宫的窗外。在这一几乎是等同于宣战的事件发生后, 波希米亚王国便迅速投向了新教阵营。王国选举新教首领巴列丁奈选候腓特烈五世担任其国王, 称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此时决心内倚新教同盟, 外结英国等势力以武力对抗皇帝。而与他同年继位的皇帝费迪南二世, 则一面委托巴伐利亚公爵组织天主教军队, 一面将驻扎在低地地区的西班牙军队动员起来, 对新教势力发起进攻。然而, 代表着新教阵营的腓特烈, 其外援出于种种原因而未能给予他足够的支持。而他的军队也由于新教诸侯间的互相猜忌, 开始变得松散且软弱。因此, 在与天主教阵营的斗争中, 腓特烈很快就处于劣势。1620年时, 双方在布拉格近郊的白山进行决战, 天主教联军在其指挥官———名将蒂利伯爵的领导下, 轻而易举地就将新教军队的主力击溃。腓特烈随后弃国而逃, 而他的旧有领地巴列丁奈, 也被大批入侵的西班牙军队占领。在其后的作战当中, 新教阵营一败涂地。战争的第一阶段即波希米亚阶段, 最终以天主教阵营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在战争的第一阶段结束后, 皇帝解散了“新教同盟”。此时, 野心膨胀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 决意趁德意志地区此时政治混乱、人心浮动的机会, 利用丹麦为新教大国和其本人身兼帝国公爵的条件, 来发动干涉战争、并入主德意志地区。但丹麦从北方的入侵虽然“企盼着德国新教诸侯和英、荷两国的支持, 但仍是几无建树”。同时, 皇帝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任命了华伦斯坦这位卓越的统帅为他组织和领导军队, 华伦斯坦亦不负皇帝的期望, 在他和蒂利伯爵的配合打击下, 丹麦连战连败, 最终于1629年时被迫退出了战争。而值得注意的是, 从丹麦入侵这一战争阶段开始, 整场战争的性质已由内战正式转变为国际战争。 (三) 创新战术,加强军队建设,使瑞典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保障 丹麦阶段的战争结束后, 另一个信奉新教的北方大国———瑞典, 正准备着去担任下一个阶段战争中的“主角”。由于长期在幕后支持战争的法国的怂恿、和瑞典国王自身对德意志的野心、包括对德意志帝国之崛起而充满恐惧的瑞典国内上层对进行先发制人的干涉战争的支持, 以及“照兰克的话讲, 它意味着铲除宗教改革的根子”的《归还敕令》在德意志新教诸侯间引起的恐慌, 瑞典对德意志地区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迅速增加了。 瑞典此时正被一位雄才伟略的帝王———古斯塔夫二世统治着

文档评论(0)

186****7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