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斯塔那东晋墓出土彩绘土木艺术
马是人类最亲近的伙伴,也是生死与共的朋友。在古代社会中,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古代作战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马在我国古代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无论是运输、作战、游宴、旅行等都离不开马。与此同时, 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和文学艺术作品, 马都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创作和讴歌对象。
马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之为“阿题”, 以其高大挺拔的身躯, 俊朗的外表, 机警聪慧的神态, 数千年来受到新疆人民喜爱。马在新疆历史悠久, 1981年—1982年间,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境内的南湾墓地进行考古发掘,
魏晋时期的吐鲁番雕塑, 与唐代娴熟的雕塑艺术相比, 无论是彩绘人物俑还是动物俑, 都显得那样幼稚简拙。特别是吐鲁番阿斯塔那东晋墓葬出土的几尊彩绘木雕马俑, 雕刻的比较认真, 但比例失调, 散发出童真雅致的气息, 如同现代流行的卡通艺术作品, 看上去叫人忍俊不禁。
1966年, 阿斯塔那51号墓出土的彩绘木马, 横向圆柱形躯体, 粗短的脖颈, 张开似乎面带微笑的嘴巴, 高挑细长的四肢, 都显示出这是一尊充满童趣的艺术作品, 其创作年代距今1500多年前。该木马分段雕刻组合而成, 四肢部位凿刻出里宽外窄的凹槽, 将四腿镶嵌。头部和尾 (已残失) 是榫 (sun) 卯组合。鞍是单独雕刻后粘接在马背上, 马耳较短, 竖起在马头左右。马身用红、黑色施彩, 五官用黑、白两色施彩。马嘴张开, 衔着红色丝织带。
1966年阿斯塔那51号墓发现的另一尊彩绘木马也充满童趣, 其雕制方法与上面木马相同。先分别雕刻出马头、身躯、四肢和尾巴, 然后拼接组装成型, 用木钉固定, 再施彩绘。马身长, 呈椭圆形。马头狭长, 马嘴张开, 马眼突出, 无耳 (或失) 。尻 (kao) 臀圆实, 四肢上粗下细, 无足, 后腿稍弯曲, 前腿直立。用墨线勾勒出五官。两片黑色木牌插入马背, 然后用墨线勾勒出鞍垫, 表示马背上的成套鞍具。
1964年, 阿斯塔那22号墓出土的一尊彩绘木马, 也是东晋时期的作品, 与上两件木马相比, 更像是一匹初出茅庐的马驹。身高25.5厘米, 长43厘米。此件彩绘木马也采用了分段雕刻技法, 马头、马鬃、马的上身、下身、马尾和四肢, 共有13块, 经胶合成整体。马通体敷彩, 白色底上施以赭、黑和石绿等色描绘出五官和马鞍等其它部位。伸长弯曲的脖颈上, 插着敷有黑彩的弧形木牌, 以表示浓密竖起的鬃毛。马鞍下是宽长的黑色泥障掩盖着马的腹部, 几乎触地, 泥障中部绘有马蹬。马嘴咧开露齿, 呈嘶鸣状, 动态感强。双目注视前方, 四肢粗壮, 叉开站立。
以上列举的彩绘木马, 其制作工艺, 表现出东晋时期的雕刻水准, 木马的各个部位分段雕凿, 拼接粘连, 工匠们采用了刻、削、琢、磨等工艺, 形象饱满生动。这些木马与唐代的泥塑马俑在造型和艺术表现形式上, 不甚相同, 但它们与吐鲁番东晋时期墓葬发现的纸画和墓室壁画, 在艺术风格上极为相似。如1964年魏晋时期墓葬出土的纸质《墓主人生活图》被誉为是我国最早的纸画, 由六块小纸拼接而成, 整幅画面用笔粗放, 形象古拙, 信手挥洒。画面正中绘垂流苏的覆斗帐, 帐下男主人持扇跪坐在木榻上。主图右侧下部绘婢女和炊事, 左侧树下绘马和马夫。图中的马线条简约, 但充满了动感, 如同一幅漫画, 其神态与阿斯塔那出土的木马相似, 这反映了当时雕塑和绘画艺术的工艺特点。这些1500多年前的木马虽然雕刻手法质朴, 但造型生动有趣, 无不散发着奇特艺术的气息, 就是到现在, 仍不失为一件别具特色的艺术珍品。
唐代是新疆古代俑塑艺术的高峰时期, 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造型艺术上讲, 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无论是人物俑还是动物俑, 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的一批彩绘泥塑鞍马俑, 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骏马大部分收藏于自治区博物馆, 特别是陈列于该馆历史展厅的唐代泥塑鞍马, 以其非凡的艺术特色, 吸引着无数观众。
唐代宫廷喜好马, 皇帝和贵族的征战、出巡狩猎以及宫廷仪仗都离不开马。唐太宗李世民对马更有着深厚的感情, 嘱人将他所乘战马“镌为真形置之左右”,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昭陵六骏”。在唐代, 雕塑和绘画鞍马是很有特色的一大画种, 各种形态的骏马形象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因此马成为唐代艺术中常见的主题。曹霸、陈闳、韩斡、魏偃等都是唐朝画马的艺术大师。从流传至今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 长安、洛阳的马的形象往往偏于肥硕, 浑厚雄壮有余, 而骄腾轻捷不足。而阿斯塔那唐墓中的骏马, 多为丰筋肉少的良马。1972年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尊彩塑鞍马俑, 高76厘米, 淡青色彩, 头小, 面部干燥, 双眼有神, 额面平宽, 小耳竖立, 曲颈厚实有力, 躯干雄壮, 背长腰短, 四肢蹬踏有力, 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