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口腔科临床用药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的要求;微生物分类;抗微生物药的类型 ;抗菌药物概论;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抗菌范围(广谱和窄谱抗菌药);;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生物合成法(即发酵法) 2.化学半合成法:结构改造得到半合成抗生素 3.化学全合成法:(极少数);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罗红霉素等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4.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等。 5.氯霉素类抗生素:如氯霉素等 6.利福霉素类如利福平等 7.其他类抗生素:两性霉素、林可霉素、万古霉素等。 ;四、β-内酰胺类 ;化学结构相似 ;有交叉过敏反应 ;;四、β-内酰胺类 ;四、β-内酰胺类 ;青霉素G(Benzylpenicillin) ;讲究冲击量(t1/2=0.5h) 用药前需做皮试 新鲜配制;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又名羟氨苯青霉素。 ;检测;抗菌谱广 抗菌作用强 对β-内酰胺酶稳定 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头孢菌素类(按上市时间及抗菌谱分为四代) ;第一代:用以治疗耐青霉素金葡菌 及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 第二代:用于产酶耐药G-杆菌感染以及敏感菌所致感染, 一般G+杆菌感染的首选药 第三、四代:用于重症耐药G-杆菌感染 ;检测;单环的β-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 青霉烯类 氧青霉烷;;2.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亚胺培南(Imipenem) ;;3.青霉烯类抗生素 法罗培南 ;4.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物化学》;; 具有氧青霉烷结构,本身抗菌作用很弱,但它可与β-内酰胺酶活性中心的羟基、巯基或氨基发生不可逆的酰化反应,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免受破坏。;典型药物:舒巴坦;由链霉菌、小单孢菌和细菌产生。 1.应用于临床药物: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大观霉素、巴龙霉素、妥布霉素等。 抗菌谱广,对葡萄球菌、格兰阴性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有很好的抗菌活性。;《药物化学》;五、氨基糖苷类;;体内过程;Part 1;抗菌机理; 基本结构;;;;四环素对口腔的特点;对骨、牙生长的影响 ;盐酸米诺环素又名二甲胺四环素;1次/周,连续4次 ;;;1.常用药 林可霉素(lincomycin,洁霉素) 克林霉素(clindamycin,氯洁??素) 2.作用特点 ①克林霉素较林可霉素口服吸收完全,抗菌活性更强 ②骨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不易透过正常血脑屏障,但炎症时除外 ③抗菌谱与红霉索相似,窄谱抑菌剂 对各类厌氧菌(脆弱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放线杆菌等)抗菌强大 对G+需氧菌有良好抗菌活性 对G-需氧菌基本无效 ④ 本类药物之间存在完全交叉耐药性,也与大环内酯类存在交叉耐药性 ⑤与红霉素、氯霉素竟争细菌核糖体结合部位而相互拮抗,不宜合用;3.用途 ①急慢性骨髓炎(金葡菌) --- 首选 ②口腔、腹腔 及妇科感染(厌氧菌) 4.不良反应 引起假膜性肠炎,口服万古霉素或甲硝唑可防治;检测;抗生素小结;;;一、喹诺酮类;(1970~1977) 吡哌酸等。 作用特点:抗菌谱扩大,对G-菌作用强,对G+菌和绿脓杆菌也有作用,耐药性低.副作用较少。;革兰阴性杆菌;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甲硝唑(Amoxicillin) ;用法用量;硝唑咪唑类药物比较;;分 类 ;制霉菌素 Nystatin;;;(一)细菌耐药性(resistance)分为: 1.天然耐药性 是指细菌内遗传基因 发生突变,产生了耐药基因,基因表达后产生明显的耐药性。而且这种变异具有遗传性,代代相传,一 般不会改变。 2.获得耐药性 是指细菌在临床抗菌药物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后,其自身代谢方式的改变使得对药物的敏感度下降甚至消失。;(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 1.合理使用抗生素; 2.合理选择抗生素; 3.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4.减少更换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必要时有计划的轮换给药。;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 3.按照药物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4.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需考虑病原菌、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和患者生理

文档评论(0)

学而思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而思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