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墓出土文、官俑浅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墓出土文、官俑浅析 唐人的“死而不生”的丧葬理念导致了人们的普遍做法,用各种明器作为埋葬品,表达了悲伤和对老朋友“循环”的美好祝愿。文、武官俑是显示墓主人身份地位较常见的随葬品, 它们一般成对出现于墓葬中。昭陵博物馆藏有6件彩绘釉陶贴金文、武官俑, 它们以精美的制作工艺、栩栩如生的造型为众多研究者所瞩目。其中张士贵墓出土的一对彩绘釉陶贴金文、武官俑, 为几十年来我国考古界所罕见, 其造型逼真、色彩绚丽、工艺精湛、描绘细腻, 1996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为“国宝”级文物, 是昭陵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杨温墓彩绘白陶贴金文官俑, 唐贞观十四年 (640) 。通高45厘米, 俑头戴小冠, 上身着朱红色交衽广袖褶衣, 袖长过膝, 外配红色裲裆, 裲裆边缘贴金, 腰束宽带, 下着白色袴, 足穿圆头履。正面站立, 双手拱胸前, 墨描眉目, 双目平视, 八字须, 嘴角含笑, 文质彬彬, 仪态文雅, 自信内敛 (图1) 。 杨温墓彩绘白陶贴金文官俑, 通高45厘米, 此俑与上一件文官俑同时出土, 大小、形制、造型、服饰相同, 唯一的区别在于此俑面部微笑幅度更大, 下颌微微回收, 目光下视, 谦恭谨慎 (图2) 。 此两件文官俑质地坚硬, 以瓷土作胎, 然后施釉, 釉上彩绘并贴金, 现局部残留贴金痕迹。整体造型优美细致、温润如玉, 人物谦恭谨慎、笑脸相迎, 给人舒服自然的感觉, 也映射出初唐的国情和政治特点。另外, 造型上在具有典型初唐风格的同时, 还保留有一定的隋代遗风, 加之是昭陵已发掘陪葬墓出土陶俑中时代最早的、保存较好的一对, 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张士贵墓彩绘釉陶贴金文官俑, 唐显庆二年 (657) 。通高66.5厘米, 俑头戴进贤冠, 上着朱红色广袖竖领褶衣, 领口为花青色, 衣袖口及襟边缘有花饰图案, 外着蓝边饰花裲裆, 下着白色裳, 腰束黑带, 足蹬黑色高头履 (图3) , 衣领、衣襟、袖口、裲裆及冠顶边缘均贴金。文官俑仪态端庄儒雅, 容貌清俊, 双手拱于胸前, 肃穆恭立, 目光下视, 若有所思, 一副居安思危的神态, 充满初唐时期官员特有的“忧患意识”。俑造型逼真, 栩栩如生, 彩绘纹饰细腻生动, 尤以面部描绘最为细致 (图4) :浓密弯曲的双眉, 描画时从眉毛中间向两侧用笔, 眉梢宽阔而灵活, 双眼睑也勾画得清晰自然, 上翘的八字须飘洒自然、丝丝不乱, 体现出文官的温文儒雅、清新脱俗。 张士贵墓彩绘釉陶贴金武官俑, 通高72.5厘米, 与上一件文官俑互为一对。俑头戴圆顶兜鍪, 有护耳、披帻, 内穿紧袖龙鳞纹战袍, 外着明光铠, 胸前圆护一对, 双肩覆虎头护膊, 腰带以下左右大腿上各垂一片膝裙, 膝裙边缘饰波纹状流苏, 下着红色裤, 外穿红底饰花战袍, 足蹬黑色圆头战靴 (图5) 。通体有精心设计的图案花饰, 兜鍪、铠甲、战袍边缘贴金 (图6) 。俑正面站立, 方面阔口, 怒目圆睁, 蹙眉上竖, 胡须翘起, 双唇紧闭, 仪态英武威严, 右臂曲臂平举, 左臂曲臂下垂, 双手握拳作持兵械状, 拳中有孔。通体彩绘, 造型高大优美, 威风凛凛, 突出了武官威武霸气的特性。 此两件彩绘贴金文、武官俑属国宝级文物, 造型优美, 形象生动, 人物比例准确, 彩绘繁缛细腻, 色泽润艳, 制作精美逼真, 保存完整, 工艺考究, 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如文、武官俑的眉毛、胡须均是一根一根画上去的 (图6、图7) ;服饰图案虽繁缛复杂, 却描绘细腻, 排列有序 (图8—图10) ;尤其是文官俑的耳孔清晰可见, 与真实无异 (图11) , 这也似乎隐含着唐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时代精神, 足见工艺之精湛, 也折射出初唐工匠对艺术的认真态度和匠心追求。温文尔雅、若有所思的文官, 威武豪迈、霸气外露的武官, 不但充分代表着唐代陶制工艺的超高水平, 也体现出初唐时期文官忧国忧民、武官自信霸气的时代特征。 张士贵墓彩绘釉陶贴金文、武官俑是“彩绘釉陶”新工艺的典型代表作品。彩绘釉陶是初唐新兴起的一种陶俑制作工艺, 它在胎质和釉色上不同于古釉陶, 与瓷器、唐三彩比较相似, 但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以瓷土做胎, 按照制作瓷器的工艺程序烧制, 温度接近于瓷, 但又不如瓷器光洁细腻, 制作时先烧至1100摄氏度成素胎, 再施铅釉用氧化焰烧至800摄氏度, 然后再敷彩描画, 彩绘釉陶故此得名。这种工艺在唐代制陶工艺舞台上存在的时间很短, 很快就被和它胎质、火候、制作工序相同的唐三彩所替代。尽管如此, 从张士贵墓这两件文武官俑工艺的精美考究程度, 不难想象出初唐昙花一现的彩绘釉陶制作工艺水平的精湛和唐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越王李贞墓彩绘釉陶贴金文官俑, 唐开元六年 (718) 。通高114厘米, 俑头戴黑色进贤冠, 冠饰深蓝色花纹, 边沿贴金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