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其散文、诗、词中的表现.docxVIP

苏轼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其散文、诗、词中的表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其散文、诗、词中的表现 苏轼(1037-1101),子占,东坡居,北宋灵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 弟苏辙, 被世人称为“三苏”。苏轼于嘉佑二午 (1057) 中进士, 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 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 (1079) 知湖州时, 以讪谤系御史台狱, 三年贬黄州团练使, 筑室于东坡, 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 (1086) 还朝, 为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 又被劾奏讥斥先朝, 远贬惠州、儋州, 元符三年 (1100) , 始被召北归, 卒于常州。 他学识渊博, 多才多艺, 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 其画论, 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 风格豪放, 一改词的婉约, 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共为豪放派词人。 一 “一说”的风色彩 我们知道, 人生之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 总是坎坎坷坷, 风风雨雨。不经几番风雨, 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 仕途几经沉浮, 贬谪生涯居然占去生命的三分之一。而对苏轼打击最大的大概就是“乌台诗案”了。1079年, 正直的苏轼因为写诗批评新法的弊端而被逮捕, 并被下狱, 被关押数月之久, 这就是“乌台诗案”。政敌们欲置苏轼于死地, 赖多方营救, 苏轼才得以免罪。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年) , 苏轼虽然出狱, 但被贬黄州。在被贬谪黄州期间, 苏轼的思想是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刚被贬谪时, 词人尚在叹息“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 非常希望能“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 。可见, 当时东坡的心里, 有的是对仕途的失望, 对未来的迷惘, 对人生的无奈。其悲观的情绪充盈于词句之中, 直至发出“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 的喟叹。但毕竟苏轼在人格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宠辱不惊, 随遇而安, 无论遭遇多大的人生磨难, 都能够乐观面对。所以尽管其一生宦海浮沉, 但始终表现出旷达、豪放的性格。被贬黄州期间也是如此, 三年的谪居生活, 长官同僚的厚待, 乡野村夫的尊爱, 亦能略略慰藉他那颗孤独受伤的心。渐渐地, 东坡的心从刚被贬谪的绝望中缓和过来, 重新开始变得乐观。当然不是那种肤浅的乐观, 而是经历了人生波折后的乐观。而这一在他当时所作的散文、诗、词中都有相应的表现, 比如下面这首作脍炙人口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词是紧扣“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主旨展开描写、抒情的。“穿林打叶”的雨声说明风急雨骤, 但词人的态度却那么从容不迫, 潇洒自得, 且吟且啸, 徐步向前。“竹杖芒鞋”表明了他着装的轻便与简陋, 更重要的还在于他那种冒雨徐行的心情, 他认为竹杖芒鞋还轻快胜于骑马, 可见他对风雨的无所畏惧。我们知道, 竹杖、芒鞋 (草鞋) 本是村野农夫所用之物, 如今都出现在词人身上, 客观上也说明了词人早已混迹平民之中, 穿着行为与百姓无二;主观上也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本愿作一介百姓, 我更爱这竹杖芒鞋, 它们比皂靴宝马更轻便、更好。仅一个“轻”字, 便刻画出东坡那满身、满心的轻松来。“谁怕?”的反诘正是建立在他面对风雨的态度之上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写出了他的任达与倔强, 并将自然界的风雨与人生道路上的风雨联系起来。其中的“一蓑烟雨”既表明词人愿将自己比作农人, 同时又暗示他一生顶笠披蓑都出没于政治风雨之中。词人在序中有言:“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为何“余独不觉”呢?东坡正是在感受这风雨, 借这风雨来冲刷心中的块垒。这里似乎在表达, 政治上的大风大雨都挺过来了, 这自然界中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 更何况还有“山头斜照”在前方相迎呢。因此此时东坡的心态已与刚贬谪时大不相同了, 少了一份迷惘、哀叹, 多了一份豁达、平和。可见, 在这首《定风波》里, “一蓑烟雨”象征着社会生活尤其是仕途中的风风雨雨, 作者对于它们都淡然视之, 风雨不惊。 二 “归风也无东南角”———“从特征词”引发的情感感悟 在这首《定风波》的下阕, 作者转入写雨后的景色与感受。早春三月, 寒风料峭, 经历过急风骤雨的洗礼之后, 人变得更为清醒, 而在感到微冷之后却又迎来了山头的斜照。自然界的景色尚且如此, 人生与仕途中的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雨霁后是天晴, 微冷后是太阳的笑脸。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