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化学成分的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艾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ail和fol英里是蔷薇科植物科的干燥叶子。它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物之一。作为正式药物,它被记录在《名医》的名单中。中国各地和亚洲周边国家均有生长, 分布广泛。艾叶性温, 味辛、苦, 有小毒。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之功效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检测方法 核磁共振仪:Bruker AV 400 in-strument (TMS内标) ;液质联用色谱仪:Alliance2695, Quattro Micro TM ESI (Waters) ;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分光公司 (JASCO) , PU-2089 (泵) , RI-2031和UV-2075 (检测器) ;制备HPLC色谱柱:C-18反相柱:YMC-Pack ODS-A SH-343-5 (20×250mm) , GPC (凝胶渗透色谱柱) :Shodex, Asahipak GS-20G, (20×500 mm×2) ;凝胶柱色谱:Toyopearl HW-40C (Tosoh) ;氘代试剂 (ALDRICH公司) ;柱色谱和薄层色谱用硅胶均系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 所用试剂均系分析纯。 本文所用药材艾叶于2009年4月购自天津市药材公司, 由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周晔教授鉴定为艾的叶子。 1.2 不同萃取物的制备 将1 kg干燥的艾叶粉碎, 用6倍量95%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 每次6 h, 过滤, 合并滤液, 减压浓缩至浸膏状, 得提取物260 g。将艾叶乙醇提取物 (260 g) 加适量蒸馏水混悬后, 于10 L的分液漏斗中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 得石油醚萃取物27.5 g, 乙酸乙酯萃取物82.0 g, 正丁醇萃取物31.0 g。 艾叶的乙酸乙酯层萃取物 (82.0 g) 以硅胶柱层析 (硅胶600 g, 300-400目) 分离, 依次用CH 2 艾叶的化学成分 化合物1:黄色固体。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阳性, 提示存在酚羟基;盐酸-镁粉反应阳性, 三氯化铝反应阳性, 提示该化合物为黄酮类化合物。ESI-MS m/z 361[M+H] 化合物2:黄色固体。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阳性, 提示存在酚羟基;盐酸-镁粉反应阳性, 三氯化铝反应阳性, 提示该化合物为黄酮类化合物。ESI-MS m/z 375[M+H] 化合物3:黄色固体。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阳性, 提示存在酚羟基;盐酸-镁粉反应阳性, 三氯化铝反应阳性, 提示该化合物为黄酮类化合物。ESI-MS m/z 345[M+H] 化合物4:黄色固体。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阳性, 提示存在酚羟基;盐酸-镁粉反应阳性, 三氯化铝反应阳性, 提示该化合物为黄酮类化合物。ESI-MS m/z 331[M+H] 化合物5:白色针晶, 紫外灯365 nm下显亮蓝紫色荧光。ESI-MS m/z 215[M+Na] 化合物6:无色针晶。ESI-MS m/z 123[M+H] 本文对艾叶进行了初步化学成分研究, 从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 利用有机波谱技术鉴定了各化合物的结构, 分别鉴定为 (1) 5, 7, 3’-三羟基-36, 4’-三甲氧基黄酮醇; (2) 5, 3’-二羟基-3, 6, 74’-四甲氧基黄酮醇; (3) 5, 7-二羟基-6, 3’, 4’-三甲氧基黄酮 (异泽兰黄素) ; (4) 5, 7, 4’-三羟基-6, 3’-二甲氧基黄酮 (棕矢车菊素) ; (5) 东莨菪内酯; (6) 对羟基苯甲醛。化合物1~2和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文档评论(0)

liummmsss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