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士风与学风的玄学化.docx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朝士风与学风的玄学化 魏晋时期,易学主要繁荣于以洛阳为中心的关东地区。西晋灭亡后,随着中原学者南迁,易学也南移。自东晋以来, 建康便取代了昔日的洛阳, 成为玄学清谈的中心地, 玄学对东晋南朝的士风与学风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而在少数民族诸政权统治下的北方地区, 玄学风气则难以延续, 以致形成了南北学术文化风气的明显差异。对此, 唐长孺先生曾指出:“正当所谓正始之音复闻于江左, 即玄学清谈在江南风靡之时, 北方玄学却几乎绝响, 南北学风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一、 北凉学术保持玄化的残余 所谓“北朝”, 包括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和隋初, 其间北方地区民族融合进程不断加快, 特别是北魏中后期以来, 南北朝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入。在这一背景下, 北方地区原有的玄学文化因子在不断萌发, 而北方人士对南方文化的吸收, 进一步刺激了玄学风尚的传播, 从而多方面、深层次地影响到北朝文化的发展。 鲜卑上层统治者大约在魏晋之际开始接触到汉族文化, 但对立与隔离的情绪颇为严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北魏前期。北魏前期, 太武帝拓跋焘统治年间曾出现过一次短暂的汉化高潮。当时, 拓跋焘在汉族士大夫代表人物崔浩等人的帮助下, 大力起用汉族士人, 其中从北凉入魏的诸多学者和南方晋宋更迭之际避难入魏的不少南士, 都获得崔浩的提携和奖掖, 《北史》卷21《崔宏传附崔浩传》载:“浩有鉴识, 以人伦为己任。明元、太武之世, 征海内贤才, 起自仄陋及所得外国远方名士, 拔而用之, 皆浩之力也。至于礼乐宪章皆归宗于浩。”关于河西诸儒为崔浩拔用者, 详见《魏书》卷52和《北史》卷34所载诸人列传,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篇》中已有详细的考述。至于南来人物, 详见《魏书》卷38、《北史》卷27所载诸人列传, 拙著《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北魏之南朝流亡士人与南北文化交流》已有细致考叙。河西与江南人士入魏, 必然会带来包括玄学风尚在内的新文化因素, 这是不难理解的。其中特别是河西人士几乎悉数迁徙平城, 对于北魏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尤为突出。具体就北魏玄学而言, 其滋生、繁衍皆肇端于此。 何以如此?这与河西学者所携之玄学文化因子相关。河西虽地处偏僻, 但在西晋末为汉人大族张轨控制, 因而成为中土人士的避难之所, 张氏招揽儒士, 使得河西成为汉、魏文化传统的重要保存地。《魏书》卷52《胡叟传》载时人称“凉州虽地居戎域, 然自张氏以来, 号有华风”。《资治通鉴》卷123《宋纪五》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十二月亦载“凉州自张氏以来, 号为多士”。对此, 胡三省有注云:“永嘉之乱, 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 张氏礼而用之, 子孙相承, 衣冠不坠, 故凉州号为多士。”随着诸多学者流落河西, 玄学风尚在凉州也有所保存和传播。及至北凉, 其学术文化颇为发达。从相关记载看, 北凉有玄学的遗存, 其士风也有玄化的痕迹。关于北凉玄学, 《魏书》卷60《程骏传》载: (程) 骏少孤贫, 居丧以孝称。师事刘昞, 性机敏好学, 昼夜无倦。……骏谓昞曰:“今世名教之儒, 咸谓老庄其言虚诞, 不切实要, 弗可以经世, 骏意以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 庄生申性本之旨, 若斯者, 可谓至顺矣。人若乘一则烦伪生, 若爽性则冲真丧。”昞曰:“卿年尚稚, 言若老成, 美哉!”由是声誉益播, 沮渠牧健擢为东宫侍讲。 程骏对儒者轻诋老、庄学说为“虚诞”, “意以为不然”, 其师刘昞则加以表扬, 说明刘昞也有相似的看法。刘昞为河西大儒, 他的看法颇具影响力, 可见北凉学术中确实保存着玄学思想的余绪。对此, 陈寅恪先生有论云: 程骏与刘昞之言, 乃周孔名教与老庄自然合一之论, 此说为晋代清谈之焦点, 王阮问答, 所谓“将无同”三语, 即实同之意, 乃此问题之结论, 而袁宏后汉纪之议论, 多为此问题之详释也。自晋室南渡之后, 过江名士尚能沿述西朝旧说, 而中原旧壤久已不闻此论, 斯又河西一隅之地尚能保存典午中朝遗说之一证也。 陈先生明言河西保存着中原旧壤已不复存在的玄学思想风尚。 进一步考察, 可见其他北凉学者涉猎颇为驳杂, 多具玄化色彩。据《魏书》卷52所载入魏北凉诸儒的情况, 刘昞著作史书多部, “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 并行于世”。对此,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篇》中指出:“刘昞之注《人物志》, 乃承曹魏才性之说者, 此亦当日中州绝响之谈也。若非河西存其说, 则今日亦无以窥见其一斑矣。”才、性问题正是正始玄学的关键问题之一。阚骃, “博通经传, 聪敏过人, 三史群言, 经目则诵, 时人谓之宿读。注王朗《易传》, 学者藉以通经。……典校经籍, 刊定诸子三千卷。”宗钦, “少而好学, 有儒者之风, 博综群言, 声著河右。”宋繇, “追师就学, 闭室诵书, 昼夜

文档评论(0)

hzyac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的文档设计与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