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室建筑调查与分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蚕室建筑调查与分析 对江苏省和浙江省蚕室建筑的兴趣和研究始于2010年对江苏省和浙江省委托蚕场的发现。该建筑以一种令人惊异的形式展现了现代科学理性的精神—通过整体性的设计对环境进行主动和精密的控制。它似乎更像是一个为养蚕工序的温湿要求而存在的巨型机器(图1)。大福蚕种场的发现引发了我们的疑问:对环境控制的技术改良与地方建造的结合是特例还是一种持续的环境建构的实践。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对江浙地区蚕室建筑进行了调研。随后的田野调查显示,大福蚕种场并非孤例而是同期众多蚕种场中的一个。在1920年代及之后10年左右的时间内,仅在江苏省内就有多达百数以上的专业蚕种场被创建 1 注重蚕病和蚕病控制,增加蚕病增加 蚕业历来在我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但由于一直沿用传统的“经验农学”,我国并无专业化的蚕业建筑。直至19世纪中叶,蚕业科技始终停滞不前,土种质量下降,蚕病不断,产量大减。同一时期,意大利、法国重视蚕桑科技,蚕业得到长足发展。日本在明治初期提出了发展蚕丝生产扩大出口的战略,派出留学生赴欧学习养蚕方法和蚕病防治技术,设立各种讲习所和试验场,迅速成为“世界丝业之最发达国家” 自1923年江苏女蚕校设立育蚕指导所以来,丝业资本家和地方绅士相继创建了众多专业制种场和指导所,尤其在1928-1929年间由于蚕种需求数量骤增,至1930年已达百所以上,主要集中在无锡、苏州和镇江等地(图3) 25 家蚕场 2.1 平面结构及其残留 位于镇江市郊四摆渡的蚕种场(图4-1),始建于1926年8月,占地面积13.7hm 四摆渡蚕种场是由金陵大学土木工部绘图监造,陈明记营造厂承建的。场区内保存最为完好,也最具价值的是一幢3层高的蚕室建筑,屋顶采用鱼鳞瓦,平面呈工字形布局,结构为砖木混合。现被一家电子零件制造厂租用。工字形平面是典型的蚕场平面,在大桑园蚕场等也有采用 育蚕室每扇侧窗分上层气窗,和下层正常窗扇,均为平开。侧窗分布均匀(图4-2)。部分侧窗正下方或侧下方开有脚窗,以增大通气量。脚窗尺寸,数量和位置都无规律可循。脚窗上部砖块均有松垮现象(图4-3),据此推测,脚窗为墙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加开,并非设计之初的考虑。 蚕室建筑的侧窗上方有木框架残留,小部分遮阳棚架残留,大部分仅剩卯在砖墙上的木框架。遮阳棚架或每个侧窗一个,或在几个间距小的相邻侧窗上连成一体(图4-4)。棚架上铺设的遮阳材料均已不在,但根据同时期日本蚕种场的遮阳棚架构造推断,应是灵活卷帘,材料为竹或木,可根据需要铺开或卷起 2.2 建筑建成后的现场改造 无锡西漳蚕种场(图5-1)位于无锡县西漳乡旺庄村,建于1926年。在蚕业资本家薛寿萱的资助下,由陆子容三姐妹五兄弟合建,因而又称“三五馆”。该场一直持续制造著名蚕种三葫芦牌,至2010年停止生产。 场内最早的蚕室建筑是一座3层小楼,砖木混合结构。这座建筑明显地呈现出被改造过的状态,遗留有原先建筑构件的痕迹(图5-2)。进一步对比这座蚕室建筑与其西边和南边2幢同时期的建筑(图5-3、5-4),推测该蚕室建筑在建成初始也有外廊,之后外廊被封闭,原外墙被打通。具体迹象有: 1)建筑2层的外围合结构的骨架为柱子和栏杆,栏杆很具装饰性,填充部分为大面积的窗户,以及栏杆内侧的木板(图5-5~5-7); 2)1层铺地沿外墙的两跨为三合土材质,中间两跨为木地板。2层铺地均为木地板。这样的铺地构造区分与两幢相邻建筑的情况完全相同(图5-6~5-8); 3)外墙的结构柱四棱均有抹角,为完全暴露在外的防磨损和装饰性构造。然而抹角已大部分被墙体遮掩,这样的情况在1层尤为明显(图5-3)。 由此推测,这座蚕室建筑的设计初始是当地传统的建造方式与民国早期的殖民风格的融合。建成后,经历了一些在实践过程中的改进,使它呈现出现在所见到的独特而又理性的形式。1层窗下均开脚窗,第一、三、五开间每开间2个,第二、四开间正中各增开1个。2层栏杆内侧装有木板,部分可开启,更有一部分栏杆被拆除以进一步增加通风量。地板在屋脊下方的位置开设拔风洞,阁楼上错位布置老虎窗,每跨1个(图5-8)。 2.3 风貌和质量一般 1922-1923年,女子蚕业学校为推广改进蚕种,鼓励毕业生从事改进蚕种制造,大量蚕种场兴建。这些蚕种场从事早期蚕种改进和制造,但“设备监理,并无制种所需专用蚕室,仅利用现成普通房屋,多开气窗以调节温度与换气,小规模者只蚕室三数间,较大考亦不过十一二间” 总场内,一部分建筑因风貌和质量均一般,正面临拆除。几座蚕室建筑风貌很好,质量一般,即将得到修复(图6-2)。蚕室开窗方式复杂而有序(图6-3),以其中一座蚕室的一层为例—每跨的大侧窗分上中下3行,共4列,每扇都可以分别开启和关闭;大侧窗外侧四角各有一个小气窗,其内墙上分别装有木质推拉扇,可分别控制开关(图6-4)。在育种过程中

文档评论(0)

hzyac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的文档设计与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