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和天空》+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VIP

《树和天空》+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2 / NUMPAGES2 13.4《树和天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朗读全诗,感受诗歌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朦胧的意境。 3.揣摩诗句的含意,通过想象,尝试进入作者在诗歌中所创造的那个奇异的世界。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歌的写作特色,如奇特的想象、鲜明的意象、朦胧的意境等。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想象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全诗,感受诗歌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朦胧的意境。 难点:揣摩诗句的含义,通过想象,尝试进入作者在诗歌中所创造的那个神奇的世界。 学习提示 《树和天空》的想象十分奇特,意境似乎也有点儿朦胧,仿佛关联着多方面的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但又很难读解,不好把握。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推敲索解,而要运用想象,尝试进入诗歌所创造的那个奇异的世界。诗中这棵“在雨中走动”的树,结尾那“在空中绽开”的雪花,是否给你带来了新鲜的感受? 一、导入新课 关于“树”的诗句,你能想起哪些呢? “树”是很多诗歌中重要的美学意象,不仅因为树的形态优美,更因为诗人都想通过“树”讲一个更大的故事,主题有生命的循环、成长的陪伴、甚至是政治偏见。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特朗斯特罗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歌——《树和天空》,这首诗里的“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你也会喜欢! 1.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作者介绍 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特朗斯特罗姆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他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以冷静、锐利、简练的语言呈现他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领悟。作品多短小、精炼,往往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斯特罗姆与中国颇有渊源,他曾两次访问中国。1985年4月,诗人第一次来到中国,走访了北京和上海,北岛陪他游览了长城。 2015年3月26日,特朗斯特罗姆病逝,享年83岁。他被认为是战后最伟大的诗人、作家之一。用中国诗人于坚的话来说,“对于瑞典人来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出现,犹如在汉语中出现了唐诗”。特朗斯特罗姆在中国广受喜爱和推崇,因为他的诗带有浓烈的东方色彩,很有“唐诗味”,但又超越唐诗,为现代人探寻了精神出路。 自然观念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用平凡的意象展示神秘性与生命力,描绘了一幅至幻至美的宇宙世界图景。他诗中的世界图景有印记着北欧奇异怪美的自然图景,也有工业文明入侵之下的工业图景,还有在现代主义社会浪潮下的展现出来的社会图景。在对每一个图景的描绘中,都体现着诗人面对现代社会做出的深刻思考与抵抗救赎。藉由诗歌,诗人试图做一个祛魅社会的“返魅者”。 三、写作背景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而斯德哥尔摩群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瑞 典 瑞典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发达。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项目被称之为“丛摇篮到坟墓”的保障。 西方意象派 西方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现代主义运动,其中有一个以美国诗人庞德为首的“意象派”,它是以意象为中心掀起的反传统的诗歌思潮。他们反对诗歌中含混的抒情、陈腐的说教、抽象的感慨,强调诗人应当使用鲜明的意象描写具体的对象,借助意象构建完成诗歌创作。 四、知识支架 隐 喻 指通过一种事物隐晦地喻指另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