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过滤性能.docxVIP

植被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过滤性能.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被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过滤性能 降水后产生的地表径流是土壤养分流失的动力。养分的流失,导致部分营养物质的富集和面源污染的产生,因而从控制养分流失途径入手,最大限度地拦截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对控制面源污染有重要意义。作为最佳管理措施之一,植被缓冲带在面源污染控制上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植被缓冲带(Vegetative Buffer Strips,VBS)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如Phillips将植被过滤带定义为把产生地表径流及污染的区域同地表水体分隔开的植被带。植被缓冲带是位于污染源与水体之间的植被(乔木、灌木或草地)区域,可有效地拦截、滞留泥沙和减少氮、磷等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的负荷量,显著降低面源污染的影响。本试验在了解国内外缓冲带对径流中控制措施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水源地农用地少和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对坡耕地植被缓冲带在控制径流氮磷、拦截径流量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此为山区坡耕地面源污染的控制,重点水源地的水质保护提供借鉴。 1 试验处理和测试 1.1 水库降雨、降雨 试验区设在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茅塔乡廖家村二组(N 32°30′05″,E110°48′17″),坡耕地面积535 m2。发源于该区的茅塔河总长35 km,廖家村位于茅塔河中游地段,其下游13 km处有一座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水库,年蓄水量400万m3,茅塔河年流量5 000万m3。 该地多年平均降雨量800 mm以上,主要发生在4至10月,占全年83.6%,其中6至8月雨量充沛,暴雨强度大,每年100 mm以上的暴雨有2~3次,降水量占全年雨量的17.7%,最多的年份占43.2%。其地质多由变质岩和石灰岩构成,因地形起伏、地貌复杂、岩层古老、易于风化、土壤疏松、抗蚀力小,一遇到大暴雨,土壤就会大量流失,是水土流失严重区域。 试验坡耕地土壤p H值为6.2~6.6,有机质含量为8.97~9.79 g·kg-1,碱解氮含量为20.1~93.1 mg·kg-1,速效磷含量为8.7~13.7 mg·kg-1,速效钾含量为33.5~50.3 mg·kg-1。 1.2 实际施肥方案 坡耕地平均坡度约5.7°,坡向西南,坡东北坡度较高,西南坡度较低。整体设置4个小区,每一小区面积130.8 m2(坡长24 m,宽5.45 m)。小区四周及各小区间用砖砌成60 cm高隔墙,其向下深度为土地耕作层以下,地面部分30 cm,供试坡地平面如图1。面源污染控制一期工程于2007年12月在每个小区等高种植了4行紫穗槐作为植物篱(行距6 m,株距0.8 m),植物篱结合不同的农艺措施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防治,得出其对小流域养分和水土流失都显示出很好的防控作用。 2008年12月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坡耕地面源污染二期工程的控制处理,整个坡耕地自东向西4个小区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为:(a)普通施肥配合紫穗槐和三叶草缓冲带;(b)平衡施肥配合紫穗槐和三叶草缓冲带;(c)普通施肥配合三叶草缓冲带;(d)平衡施肥配合紫穗槐缓冲带。具体措施如下:在每个小区中部即第二行紫穗槐后0.3 m处设2根PVC管降雨筒收集部分降雨径流,管深0.6 m,两管中心距1.8 m。管口加盖,防止雨水进入,管底封闭埋于地下,管口露出地面0.1 m,在径流流入方向处留一10 cm的与地面平齐缺口,以便收集径流,坡耕地自西向东4个小区降雨筒编号分别为S1、S2、S3、S4。在4个小区离坡下沿2 m内种植三叶草及紫穗槐。在第1、第2小区内紫穗槐(40株)和三叶草(88兜)间作,行距为0.25 m,其中第1小区为普通施肥,第2小区为平衡施肥;第3小区单种三叶草(176兜),株距0.1 m,行距0.25 m,本小区为普通施肥;第4小区单独种紫穗槐(40株),株距0.5 m,行距0.5 m,本小区为平衡施肥。在每个小区底部设置集水井,集水井朝上坡向设有一个长为30 cm的进水口以收集径流,集水井大小为0.8 m(长)×0.8 m(宽)×0.5 m(深)。坡耕地自西向东4个小区所收集径流编号分别为T1、T2、T3、T4。 试验区植物篱之间种植冬小麦(2008年11月—2009年5月31日)和夏玉米(2009年6月—2009年10月),小区1和小区3进行普通施肥,小区2和小区4进行平衡施肥。小麦普通施肥为每小区基肥10.53kg碳铵,13.34 kg过磷酸钙;平衡施肥为在普通施肥的基础上,每小区增施2 kg氯化钾,0.2 kg硫酸锌,0.2 kg硫酸锰。玉米普通施肥为每小区基施2.38 kg尿素,12.10 kg过磷酸钙;平衡施肥为在普通施肥的基础上,每小区增施4.63 kg氯化钾,0.19 kg硫酸锌。出苗后通过间苗使各小区玉米株数保持一致,约为510株。在拔节期和喇叭期分别对玉米进行追肥,主要追施

文档评论(0)

liummmsss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