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廉洁知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传统廉洁知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这是中国道德课堂上的一个奇迹。本文拟就廉与耻的主要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作一初步探讨。 (一) 廉洁观的标准 所谓廉洁,指的是不贪财货,立身洁白。《楚辞·招魂》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的记载。不受就是不受贿赂,不接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污就是不贪不图,不沾不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清介自守”、“清白无瑕”、“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实际上赞美的就是廉洁的品德。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儒、墨、道、法对于廉洁这一道德规范,就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儒家盂轲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墨家墨翟明确讲:“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道家李聃从戒贪的角度,辩证地阐明了得与失、祸与福、足与不足的关系。他说:“祸莫不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法家韩非云:“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除先秦诸子外,在中国历史上清介自守、廉洁做人的言行俯拾即是。《韩诗外传》卷一提倡:“廉者不求非其有。”《中况·五道》强调:“廉者常乐无求。”《明史·循吏列传》指出:“廉者能约已而爱人”。 当然,廉洁规范,主要不是针对老百姓,而是针对官吏所提出的一种道德准则。可以说,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吏之宝。齐国宰相晏婴认为:“廉者,政之本也。”唐朝女皇武则天的《臣轨·廉洁》也认为:“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 官吏廉洁的基本内容和标准是什么?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各有侧重。《史学指南·吏员三尚》说:“尚廉,谓甘心淡薄,绝意纷华,不纳苞苴,不受贿赂,门无清竭,身远嫌疑,饮食宴会,稍以非之,皆谢却之。”《明儒学案》卷三十四云:“官之廉,即其不取于民者是也;而不取于民,方见自廉。”《周礼·天官冢宰·小宰》概括得比较具体:“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在中国历史上,清正廉洁、清廉自持、“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廉吏史不绝书。春秋时代宋国大夫子罕以廉为宝,被传为千古佳话。《新序·节士》载: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一块美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拿给玉雕师傅鉴别过了,玉雕师傅认为是块宝玉,所以才敢献给您。”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东汉名臣扬震的暮夜却金,也世代流传。《后汉书·扬震传》云:扬震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过昌邑县。他过去举荐的王密在此做县令。王密闻讯,特地前来拜见他。两人谈到深夜,王密把携带来的十斤黄金赠送给扬震。扬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曰:“暮夜无知者。”扬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这句话,羞愧地拿着黄金走了。 廉洁的反面为贪。中国历史上真正清正廉明的官吏凤毛麟角,所以民间才有“十官九贪”的说法。清代乾隆时期,贪污之风十分盛行,特别是人称贪污之王的和坤受贿索贿,贪得无厌。他倒底贪污了多少钱财,至今也没有在清廷档案中找到一份完整的记录。但和坤敛财之多,可谓富可敌国。“整个家产折合白银八亿两之多,而当时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四千多万两。和坤一人的财产就相当于朝廷二十年的总收入,这确是非常惊人的。”难怪有“和坤跌倒,嘉庆吃饱”之说。可见,和坤不仅是清代最大的贪污犯,而且其贪污的数量、时间和手段在中国历史上也实属罕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廉与贪,关键在于官吏自己是否养成了廉洁奉公、廉洁自律、廉洁守正的好品格。据《晋书》卷十九《良吏列传》记载:离广州二十里有一个地方叫石门,石门有一眼泉水叫贪泉。喝了贪泉的人,就会助长无休止的贪欲。前往广州担任刺史的吴隐之到达石门,来到贪泉边,酌水而饮,并赋诗志怀:“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虽饮贪泉,却不失廉洁之心。当他从广州返回故里时,“装无余资。”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官吏明廉暗贪。明神宗时的权相张居正,力倡廉洁,表面节俭,以圣贤自居。然而,他死后抄家,还被抄出了几十万两来路不明的银子。这一事例还告诉我们,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手法再高明,迟早也会暴露。《宋元学案》说得好:“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执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己,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 (二) 知耻的人是谁 有耻,亦称知耻,是指人们有基本的道德标准,也就是“不从枉”、“羞为非”。综合传统道德文化典籍关于知耻的论述,可以把知耻的主要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羞恶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曾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朱子语类》卷十三更是直截了当:“耻便是羞恶之心。”中国古代的先哲们还认为,是否知耻,有无羞恶之心,是“人禽之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孟子·公孙丑上》大声疾呼:“无羞恶之心,非人矣。”朱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