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的绮言与庄子的重言.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中的绮言与庄子的重言 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语言专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总结了所有语言的一般特点,尤其是作家,从司马迁到鲁迅,都有过这样的讨论。事实上,最早探讨庄子语言总体特征的,当推庄子后学。《庄子·寓言》篇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P727)《天下》篇说:“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P884)庄子后学去古未远,应该说最能得庄子立言之妙,故其提出的“卮言”、“重言”、“寓言”之论,成为后世研讨庄子语言特征的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寓言”及相关的理论问题,近年来学术界言之已详,而对于笔者认为同样有认识价值与理论意义的“卮言”的探讨,颇嫌不足。笔者兹拟对“卮言”的涵义及其语言形态予以考论,以就教于专家、同好。 何谓“卮言”?《寓言》篇对“卮言”有一段申论,当作为我们理解“卮言”涵义的重要依据: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言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P728) 对“卮言”的涵义的界定,旧注有影响者主要有二说。一是郭象、成玄英说。郭象注曰:“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曰日出”。(卷第九)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申此说曰:“卮,酒器也。日出,犹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夫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无心之言,即卮言也。”(卷第九)二是司马彪说。司马彪以“卮”与“支”通,谓“卮言”为“支离无首尾言也”(不分卷)。今按此二家说有两点不妥:其一,过于拘泥于字面的本义,特别是郭、成之说,把“卮”与“言”作简单、机械的比附,试问,《庄子》何尝有“倾仰随人”、随儒墨之言而言之处?其二,没有对上述引文作出完整的理解,因而也就未能在把握庄子总体思想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实际的具体阐释。 要准确、完整的理解“卮言”的涵义,不能不先提一下“卮言”产生的背景。庄子生当战国之世,百家蜂作,儒墨惠施公孙龙之徒,各执一说,是丹非素,争辩不已,《天下》篇谓之“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不该不徧,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P855—856)面对以儒、墨为代表的各家在是非问题上的淆然繁乱,如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老子》第三十九章论道曾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P218)认为宇宙间一切差别、对立均可以在“一”中得到消解,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这一思想,将它用之于言说之道,正如《庄子·寓言》提出的:“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P728) 怎样理解所谓的“天倪”及“和以天倪”的认识呢? 根据《寓言》篇的解释,“天倪”,就是“天均”,《齐物论》篇作“天钧”。“钧”是指什么呢?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齐物论》篇引崔《庄子注》:“崔云:钧,陶钧也。”(P363)《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说:“陶家名模下圆转者为钧。”司马贞《索隐》引张晏云:“陶,冶;钧,范也。作器,下所转者名钧。”(P2477)可见,所谓“钧”,指的是陶钧,是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那么怎么理解“天钧”呢?“天钧”,即自然之陶钧,宇宙间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等)的存在模式,像一个不断运转的大圆盘,“始卒若环,莫得其伦”。(P728) 匠人的陶钧有一个支撑旋转的中心,庄子心目中“始卒若环”的“天钧”也有一个被视为“环中”的枢机之点(参见图1)。 在庄子看来,能够着眼于宇宙间“不断运转的大圆盘”的存在规律,而立足于“道枢”,即“得其环中”,就可以应对争鸣的百家,从根本上消解淆然繁乱的是是非非了。《齐物论》说: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P6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P54) 这两条论述都是围绕着消除是非对待这一中心目的而言的。第一条,据高亨先生考证,“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疑是“是以圣人和之以天钧,而休乎是非”转写误倒,(P58)言之有理。庄子的意思是说“圣人”不走儒墨等学派表面是非争论的老路,言说“和之以天钧”的目的,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是非对待,从而达到更为完全的认识。第二条,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

文档评论(0)

187****72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