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藏书史的传承与发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之际藏书史的传承与发展 藏书史和地方志是两个孩子。作为人类文明传播和传播的重要方式,藏书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江南地区是我国藏书文化的发达地区,这里不仅是经济上的富庶之地,鱼米之乡,而且是人文之渊薮,文明之沃土。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中期以前,以长洲(今苏州)、金陵(今南京)、仁和(今杭州)为中心,刻书、鬻书、藏书之业炽盛。浓郁淳厚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藏书大家巨擘。清中期以后,国家虽内势疲弱,外遭强凌,江南之地更是烽火连天,兵燹不绝,然藏书文化之源脉并未因之而绝绪断流。特别是道咸之世浙江仁和之朱学勤、广东丰顺之丁日昌、湖南湘潭之袁芳瑛,堪称此间乃至近代江南藏书文化杰出的代表人物。 一、 “一”三十卷。《新语》载 丰润张佩纶曰:“仁和朱氏,其先随宋南渡,定居唐(塘)栖之丰田,介杭、湖两郡间。五世祖讳世荣,领康熙间乡荐,为南康令,有声。曾祖讳华,祖讳椿,均入仁和县学。”“考以升,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顺天顺义县知县。一“三世皆嗜学劬古,顺义君(即学勤父以升,因曾官顺天府顺义县知县故称)兄弟尤潜研经史,求假善本,手自勘校”1,于毛诗最擅。 朱学勤字修伯,生于道光三年(1823)。三岁时,母卓氏弃世,父远游他乡教授,学勤即师事伯父朱以泰。其自幼聪颖明敏,张佩纶称之“童牙振采,弱冠蜚英”。2读书能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目。然不为幼誉所累,用功至勤,常秉烛夜读达旦。十年萤雪,学终大成。年十六应郡试,学使姚元之(字伯昂,号荐青,桐城人。嘉庆十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异其才隽,叹曰:“此陆敬舆、马贵与俦也!”1陆敬舆即唐人陆贽,字敬舆,浙江嘉兴人,年十八成进士。马贵与即宋之马端临,字贵与,江西乐平人,咸淳中漕试第一,时年亦未及二十。“三通”之一的《文献通考》即马氏力作。陆、马二人皆博极群书,且少年异才,能与这两位著名才子为俦,足见学勤才学之博雅。及父释褐,“侍顺义君官舍,质问群经疑义,尽得父学。”1咸丰元年(1851)中顺天乡试,三年成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户部主事,直军机处,为军机领班,先后典机密十有七年,屡建殊功,名满朝野,乃咸同间肱股干臣。其才气凌厉,为曾国藩所赏识,尝握其手曰:“学足论古,才足干时,后来之重器也。”官京师余,与邵懿辰、王拯、阎敬铭、丁宝桢等一时魁奇髦杰过从甚密,讲求经世之学。平生之著述存世无多,计有《结一庐遗文》二卷、《集》三十卷、《读书杂识》二十卷、《枢垣日记》三十卷。“虽篇帙无多,然先生学问淹雅,器识闳通,犹可窥见万一。”3 学勤育有二子,长子澄,字子清,江苏补用道;次子溍,字子涵(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作字子安,子涵之误也),署顺天府治中北路厅同知。二子皆笃守家学,博学洽闻,尤其是长子朱澄。始聚于学勤的结一庐藏书,最终即由朱澄发展至鼎盛。 二、 艺海楼藏书—结一庐藏书之聚 朱学勤自幼生长在明山丽水、文才辈出的杭州。此间聚书之传统由来已久,多收藏大家,如中前期之吴瓶花(焯)、孙寿松(志祖)、汪振绮(宪)等,对学勤的影响甚大。生于斯,长于斯,学勤夙染此遗风,更兼家学之熏沐,好书尤甚。张佩纶云:“公(学勤)益事搜讨,积聚篇卷,最擅精博,为海内所推。”1早在道光末年,他就开始访书、聚书。及咸丰癸丑(咸丰三年,1853)通籍,官于京师,更是利用公暇搜讨厂肆,但见佳刻精抄,不惜重金购藏,由此收藏日富,渐成京城收藏名家。他将所藏中之佳本悉载往江南家中,筑室以储。佩纶云:“矧承廷诰,业富缣缃。龙威灵宝,石室斯藏。假之闲福,俾老江乡。结庐五亩,买山一房。二分水竹,万轴琳琅。药炉茶灶,二子侍旁。经传刘向,说衍毛苌。针育起废,神明以康。天胡吝此,悠悠彼苍。”1此即结一庐之来历。然而此时之结一庐,虽已成“万轴琳琅”之富,但并未至繁盛之极。学勤既殁,其长子澄承乃父之衣钵,聚书不辍,续写结一庐之辉煌。澄邃于版本之学,曾与清末民初的版本目录学大师缪荃孙订交。据缪氏云,澄每谈及“版本之得失、书籍之源流,四部、七略,如瓶泻水。”3而其搜讨旧籍之力,比起乃父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缪氏又云:“公子子清,尤工搜访,冷摊小市,无往不到,所得益多。”“仁和朱修伯先生广收图籍,藏弆甲于京师。其嗣子清观察搜罗更广,储庋益富。”4经其十余年不遗余力之搜访,结一庐藏书更渐丰富,精本充牣,名甲江南。光绪庚寅(光绪十六年,1890),澄病殁,其身后结一庐之遗书竟有八十柜之巨。 长沙叶德辉云:“结一之藏,多出于仁和劳氏丹铅精舍、长洲顾氏艺海楼、南昌彭氏知圣道斋。”5 仁和朱氏世居塘栖镇(今属余杭县),这个地处杭州之北、运河之滨的秀丽水乡,素有藏书的传统。明有吕坤的“樾馆”、卓氏三代的“传经堂”,清代则以劳氏“丹铅精舍”最为著名。劳氏藏书始于劳经元。经元字笙士(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顾志兴先生著《浙江藏书家藏书楼》中误作“笙生),尝问

文档评论(0)

186****66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