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试析哈尼族南迁活动
基于《哈尼阿培聪坡坡》的分析
?
?
龙 佳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昆明 650500)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口传文化。其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以下简称“《聪坡坡》”)是哈尼族文化艺术瑰宝,是“哈尼族活的‘史记’”。[1]从以往研究来看,对《聪坡坡》的研究视角包括叙事学[2]、文化学[3]等;从研究内容上说,涉及史诗中的人物形象[4]、迁徙地名[5]、社会发展史[6]等。纵观前人研究成果,对《聪坡坡》的分析研究成果颇丰。但从微观角度来说,缺乏对《聪坡坡》文本的深度解读,对其中涉及的地名、迁徙原因等没有人作过专题研究。本文试图从《聪坡坡》中介绍的哈尼族迁居地点及其迁徙原因,将哈尼族的迁徙个案放到西南族群大迁徙的背景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理学、迁徙理论、资源竞争等角度对哈尼族迁徙路线及其原因作个梳理,以期对哈尼族的社会发展及其迁徙历史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一 迁徙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许多学者认为,最早记载哈尼族先民的当为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书中记载:“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7]研究者取其中“和夷”一词,认为“和夷”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仅就“和夷”一词作过专门研究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宗放《“和夷”诸解与我见》[8]、朱小丰《古和人与黑齿史迹初探》[9]、史军超《论“和夷”——兼及哈尼族历史文化渊源》[10]等,解释多为哈尼族先民、古地名、水道名三种。但由于对《尚书·禹贡》本身历代释家各成大义,而未有定论,只以“和夷”一词定其为哈尼族先民,实显不足。
《哈尼族简史》结合哈尼族民间传说及汉文史籍中对哈尼族的零星记载,认为“哈尼族先民自以‘和夷’名称出现于大渡河流域后,继续向东南、南、西南三路迁徙,其活动于川、黔、滇三省安宁河、大凉山、乌蒙山、六诏山和哀牢山广大地区……”[11]从而肯定了哈尼族历史上存在由北向南的迁徙过程。而在哈尼族的诸多仪式中,也表现出了对北方的向往。哈尼族历史上存在由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与学界对哈尼族族源“南迁说”相吻合,他们认为哈尼族应属于从甘青高原南下的氐羌系统。[6]其中以尤中为代表,认为哈尼族属于氐羌族群。[12]
我们认为,且先不论“和夷”是否为哈尼族的专称,将哈尼族族属归为氐羌族群与哈尼族历史文化应是相符的。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中,包括哈尼、彝、拉祜、纳西等族在内的民族因居地相邻、习俗相近都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至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提出了“民族走廊”的说法,经李绍明、李星星等不断发展完善,将藏、彝、哈尼、拉祜、景颇、纳西等藏缅语民族分布的这一地区定义为“藏彝走廊”。而“在整个唐以前,藏缅语民族自北向南的迁移始终是藏彝走廊中最主要的民族流动。”[13]因此,哈尼族族源的“南迁说”“藏彝走廊”族群的大迁徙及哈尼族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作为哈尼族迁徙的理论基础及依据,有必要对“哈尼族活的‘史记’”[14]——《聪坡坡》中所反映的迁徙地名及其原因作个专题研究。
二 迁居地名及其路线
《聪坡坡》的文本构成为“歌头”“远古的虎尼虎那高山”“从什虽湖到嘎鲁嘎则”“惹罗普楚”“好地诺玛阿美”“色厄作娘”“谷哈密查”“森林密密的红河两岸”以及“注释”“后记”“附记”。在“注释”中上述地名作了一定的解释,如下表1:
表1 《聪坡坡》中所列地名及其注释(从其书,未增删)[15]15-18
从上表1可知,《聪坡坡》中所展现的迁徙路线为:虎尼虎那→什虽湖→嘎鲁嘎则→惹罗普楚→诺玛阿美→色厄作娘→谷哈密查→红河两岸(那妥、石七、纳罗普楚、策打、尼阿多、瓦渣、竹鹿、罗蒲寨、麻栗寨、洞铺)。而关于其相对应的地名,至少在“谷哈密查”之前的“虎尼虎那”“什虽湖”“嘎鲁嘎则”“惹罗普楚”“诺玛阿美”“色厄作娘”,演唱者朱小和均未给出确切地名。以“谷哈密查”为界,“那妥”“石七”等给出了与今对应地名,甚至将“纳罗普楚”与今之石屏哈尼族大寨相对应,但仅从《聪坡坡》文本并不能确定“谷哈密查”前哈尼族先民的迁居地名和历史时间。
以往研究中,有的在《聪坡坡》的基础上对迁徙地名和迁徙路线作了相关研究。从迁居地名来说,1986年《聪坡坡》翻译出版后,长石根据元阳县攀枝花区洞铺寨朱小和手中的送葬头饰“吴芭”对史诗中所出现的地名作了考释。他认为“虎尼虎那”所处地为巴颜喀拉山附近山口,“什虽湖”处于川西北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的山谷区域,“惹罗普楚”“嘎鲁嘎则”处于大渡河、安宁河流域的四川盆地,而根据哀牢山区哈尼族对昆明的称呼及《滇志》中对“云南府”的相关记载,认为“谷哈密查”确为昆明地区无疑。[16]白永芳在《哈尼族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以云南省绿春县“窝拖布玛”为例》[17]中结合哈尼族民间传说及服饰等,也对《聪坡坡》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