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分类与施肥.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壤微生物分类与施肥 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和木材的需求日益增长,世界上天然林的面积逐渐减少,人工造林的面积逐渐增加。由于高度集约经营,纯林经营,针叶树种所占比例过大,而且倾向于短轮伐期经营,兼之我们对一些树种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尚不十分清楚,致使世界范围内人工林地力衰退严重。施用化肥无疑是维护地力的重要经营措施之一,但由于化学肥料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又不利于森林土壤功能的改良,兼之我国国情,目前对大面积林地施用化肥尚很不现实。而微生物肥料的菌株来源于自然界,因此,应用微生物肥料实际上是把自然中优良的微生物种群筛选出来扩大生产,再返回自然界中,显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现有的试验已经表明,使用细菌肥料能使森林土壤性质得到明显改良,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林木生长量提高。 1 最明显的细菌肥料 从微生物分类的角度出发,土壤微生物可以分为3大类,即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根瘤菌、磷细菌、钾细菌、微球菌、肠杆菌肥料等均属于细菌类肥料,世界上研究、应用最早的细菌肥料是根瘤菌肥;外生菌根真菌(Pt)、内生菌根真菌(VA)统属于真菌类肥料;“五四○六”菌肥、Franc(弗兰克氏)菌肥等属于放线菌肥料。当然我们也可以依据微生物肥料的功能进行分类,如能分解无效磷为有效磷的菌肥,即命名为磷细菌肥料;能固定空气中分子态氮的菌肥,可命名为固氮菌肥料;能分解土壤中无效钾为有效钾的细菌肥料,可命名为钾细菌肥料等。本文重点论述细菌肥料研究与应用工作的进展及其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2 非共生固氮菌的研究进展 细菌肥料的研制、生产与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漫长的历史,早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就开始研究与试用根瘤菌肥料接种剂,法国农业化学家J. B. Boussingault早在1834年就曾论述了豆科植物固氮的经典概念,1886年德国科学家Hellriegel和 Wilfarth论述了其发现的固氮共生体,1888年荷兰科学家Beijerinck在豆科植物的固氮共生体中发现了一种细菌(现在命名为根瘤菌)能固氮。1895年美国科学家Nobbe和 Hitner开始了根瘤菌接种剂生产,并将产品命名为“Nitragin”。1905年荷兰Beijerinck 发现自生固氮菌,就在这一年加拿大开始生产微生物肥料。1912年美国就微生物肥料的质量控制立法。1914年澳大利亚和瑞士也开始生产微生物肥料。1925年荷兰科学家Beijerinck 发现固氮螺菌(Azospirillum)。1927年美国科学家Matchettle在发酵容器内大量人工培养根瘤菌。1930年美国联邦政府为微生物肥料制造者颁发了许可证。1932年Fred为根瘤菌推荐YEMA培养基。1939年印度科学家Pk Dey在稻谷地里发现兰绿海藻也可以固氮,1948年发现泥炭可以作为细菌培养的载体。1956年原苏联开始使用磷细菌肥料,1958年开始重视把由自生固氮菌培养出的产品作为生物肥料并附以商品名字“Azotobacterin”。1960年印度科学家Pk Dey和R. Bhattacharyya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新的非共生固氮菌Derxia gummosa,1968年在《根瘤菌通讯》上出版。根据G. Hordorson在1991年报导的资料,世界上至少有70多个国家重视细菌肥料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其中林业发达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等,发展中国家有印度、越南、菲律滨和一些非洲国家。近20多年来,随着根际微生物研究工作的进展,有关植物促生根细菌(PGPR)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际性的PGPR学术会议已召开数次,第1届在加拿大,第2届在欧洲,第3届在澳大利亚,第4届在日本,第5届在南美洲,第6届在非洲。有关PGPR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细菌分泌的植物促生物质、对豆科植物结瘤的促生作用、促进植物发芽的作用,以及对土壤病害的“生物调控作用”等。研究工作证实,80%的根际细菌能产生吲哚-3-乙酸(简称IAA),其中主要有固氮螺菌、假单胞菌及根瘤菌等,IAA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其直接促生作用,还可以使某些有毒物质解毒,或减轻其毒害作用,目前从植物根际促生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出的抗菌素种类有20种左右,很多抗生素基因已被克隆,或用于转基因菌株获得抑病作用。对固氮菌的研究已经由根瘤菌的共生固氮,发展到对非豆科作物的联合固氮研究、游离固氮菌研究、以及对禾本科作物进行共生固氮研究。对联合固氮菌的研究工作于最近15~20年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这种菌的特点是需要和植物共生,但又未能形成类似根瘤状稳定的共生体。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发现Azospirillum,Klebsiella,Arthrobacterium,Agrobacterium等联合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活性,除去固氮功能外,这

文档评论(0)

182****8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