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丰水期稀土矿成矿地质背景及成因探讨
棕榈山-龙宝山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稀土矿产区和采矿有利地区。对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兰山稀土矿是中国著名的中大型轻稀土矿床。20世纪90年代末,在兰山矿区周围和龙山脚下发现了小型稀土矿床和矿点,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矿床的形成与中生代燕山早期碱性侵入岩有关。前人鲜有文章对该区稀土矿成矿特征进行研究总结,本文旨在通过对郗山、龙宝山稀土成矿特征的对比研究,探讨碱性杂岩体的控矿作用,总结成矿规律,以期对本区进一步找矿有所启示。
1 晚中古生代构造岩浆岩的形成阶段
鲁南郗山-龙宝山地区位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中部,华北板块东南缘,郯庐断裂带以西,鲁西地块之鲁中隆起区南部,尼山凸起的南西翼。区内地层主要为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变质岩系,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石炭-二叠系碎屑岩等。受郯庐断裂长期左行扭动的影响,派生了区域性NW向、NNW向断裂,如燕甘断裂、龙辉断裂等,形成了著名的鲁南小型“帚状”构造;这些主干断裂及次级断裂控制了地层及岩浆岩的展布。NW—NNW向,NE—NEE向的次级断裂是主要控矿构造。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等构成了本区的结晶基底。中生代燕山早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主要由二长质-正长质岩石构成的铜石、郗山、龙宝山等潜火山杂岩体。同时形成了与中生代燕山早期潜火山岩浆热液有关的稀土矿床、金矿床等(图1)。
2 矿床的地质特征
2.1 兰山稀土矿床
2.1.1 构造及构造地质
矿区位于微山县东南约17km的郗山村及其周缘,西临微山湖。在地质构造部位上,居于鲁中隆起区之尼山凸起西南边缘。区内地层主要为新生代第四系及少量新太古代泰山岩群;新太古代变质英云闪长质岩石构成本区的古老基底;中生代燕山早期侵入岩发育,形成著名的郗山岩体,主要岩性有正长岩类(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含霓辉石石英正长岩等)、碱性花岗岩及各类脉岩(图2)。
郗山岩体主体呈NE—SW向延伸,主体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及含霓辉石石英正长岩等组成。正长岩体与新太古代变质岩石呈不规则的枝杈状接触,接触带处多发生程度不同的碱性交代作用,形成蚀变岩和交代岩,有时则伴随发生铌(Nb)、钍(Th)及稀土金属(TR)矿化,形成富铀烧绿石、钍石和独居石等矿物。矿区内脉岩分布广泛,与稀土矿化有关的主要有2类,即石英正长斑岩脉和霓石石英正长斑岩脉,脉岩中含有霓辉石及氟碳铈矿、独居石等矿物;岩脉走向多为NE向及NW向,脉幅宽度一般0.5~1.5m,最宽达10m以上。
矿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按形成先后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分为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断裂:①成矿前断裂:为正长岩类及各种脉岩充填的断裂;以NW向和NE向最为发育。②成矿期断裂:具有继承成矿前断裂构造的特点,分为NW,NNW,NE,NEE,SN和EW向6组,以前4组断裂较为多见,是主要控矿、赋矿构造。矿脉形态、产状、规模受控于成矿期断裂构造。③成矿后断裂:是继承成矿前和成矿期的断裂构造,主要有NE,EW和SN向3组,表现为破碎断裂构造形式,破碎带发育,但断距较小,一般为1m左右。
2.1.2 水体形态分类
稀土矿矿体总体为脉状(图2),根据产出特点,可分为单脉状、网脉状及浸染状矿体:①单脉状矿体,为形态比较规则,厚度相对较大,延伸连续性较好的矿体。②网脉型矿体,系指含稀土碳酸岩细脉,脉宽1~2mm。其发育在单脉状矿体外侧,多条细脉交织相伴组成网脉带。③浸染状矿体,系指含稀土矿物等矿化物质,以微细脉状、浸染状充填交代于含霓辉石正长岩及其他岩石中形成矿石者。在矿区内,此类浸染状矿石数量大、品位较低。
上述3种形态的矿体,主体为单脉状矿体,其按产出方向可分为NW—NNW,NE—NEE及近EW向和近SN向4组,以NW—NNW和NE—NEE向矿体为主体;近EW向和近SN向矿体规模小、不规则、变化大。
(1) 矿脉密度、矿脉长
此组矿脉倾向210°~245°,倾角50°~70°,如1~4,8~16号矿脉等。该组矿脉数量多,含稀土品位高,TR2O3最高品位达59.14%。矿脉延伸长,最长达620m;延深大,深达500余米。同条矿脉纵深变化较稳定,局部有分支、复合、膨大、尖灭等现象(图3)。
(2) 单脉型稀土矿体
此组矿脉倾向125°~145°,倾角60°~75°,如7,22,24号脉等。该组矿脉数量少,含稀土品位低。含稀土石英重晶石脉TR2O3最高品位2.91%,含稀土霓辉花岗斑岩TR2O3最高品位为10.46%。矿脉延长短,最长达80~90m,硅质高,萤石多。
在矿区0.85km2范围内,已知含稀土单矿脉60余条,较多地分布在碱性岩体顶、底板附近;在60余条矿脉中,规模较大者有24条(图2中编号者),进行详查评价的主要为1,2,3,4,6,14,15号7条矿脉。各矿脉的规模、产状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