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点茶与饮茶诗之比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宋点茶与饮茶诗之比较 煎茶和茶是宋代的一种茶法。第一种是在沸水中用细茶研磨,第二种是把茶末的茶均匀地倒入锅中,然后用热水冲洗。站在宋人的立场,似乎可以说,煎茶是古风,由南唐入宋的徐铉在咏茶之作里已经说“任道时新物,须依古法煎”。今人考察两宋茶事,也认为点茶早是这一时代普遍的习俗。与陆羽《茶经》讲述煎茶法不同,宋人茶书,如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述均为点茶法。曰两宋点茶盛行,诚然;然而与此同时,传统的煎茶之习却并未少衰,检点付诸吟咏的茶事,这是一个清楚不过的事实,而绘画作品、出土器物,也可以成为它的佐证。 《萧翼赚兰亭图》是绘画中的名品,旧题唐阎立本作,今多认为出自宋人之手。所见有辽宁博物馆藏一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幅。其图绘煎茶情景,笔致细微,难得尤在细节的刻画(图一)。如辽博所藏之幅,图中绘一“具列”,长方形的四足小矮床,上陈圆形器皿一,带托的茶盏一,具列的编竹之迹宛然可见。台北所藏之幅,具列上面摆放的则是茶碾一,荷叶盖罐一,茶托一,器为竹编,也表现得很清楚。具列之称,见于陆羽《茶经》,卷中“四之器”:“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法竹,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不过具列之称,在唐宋诗文中却很少见,常见的则是茶床。唐张籍《和陆司业习静寄所知》“山间登竹阁,僧到出茶床”;宋珪《宫词》“撮角茶床金钉校”;宋徽宗《宣和宫词》“司珍新奏玉茶床”;又宋陈骙《南宋馆阁续录》卷六《故实》“临幸赐宴”条,录其仪注有:“次看盏人稍前,谢上殿,两拜,次进御茶床。”“酒席毕,作乐讫,举御茶床。”唐诗所云茶床,即《茶经》所谓“具列”,而宋人著作中的茶床则不专用于具列茶器,凡看食、看菜、匙筋、盐楪、醋罇等亦皆以茶床为陈列之具,见《梦梁录》卷三“皇帝初九日圣节”条。不过出自禁中者,制作更为讲究,故“玉”也,“金钉校”也。 两幅《萧翼赚兰亭图》,皆绘有风炉和风炉上面的铫子。辽博所藏之幅,用于放置风炉的是一长案,案上又有一钵,钵中有勺。此钵所盛,应即点沸之水。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麴尘”;《茶经》卷下“五之煮”:“第二沸出水一瓢”,“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都是煎茶时的情景。 风炉与铫子,为煎茶所用之器。《茶经》卷中“四之器”:“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凡三足”,“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穜枱之。”煎茶之器,《茶经》则曰鍑,云“洪州以瓷”,“莱州以石”,又或以铁,以银。但鍑在两宋却并不流行,诗词中习见的是“铫”与“铛”,又或“鼎”、“石鼎”、“折脚鼎”、“折脚铛”。至于风炉,则有“汤炉”、“茶炉”、“茶灶”之称。北宋吴则礼《周介然所惠石铫取淮水瀹茶》句云“吾人老怀丘壑清,洗君石铫盱眙城。要煎淮水作蟹眼,饭饱睡魔聊一醒”。又李光《饮茶歌》云“山东铫子海上来,活火新泉候鱼目。汤多莫使云脚散,激沸须令面如粥”。当然最有名的一首,是苏轼的《次韵周穜惠石铫》: 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九“须铫”条释铫云:“余招反,《广雅》:鋗谓之铫。《说文》:温器也。以鬲上有环,山东行此音。又徒吊反,今江南行此音。铫形似鎗而无脚,上加踞龙为也。”两宋诗词所云“铫”,音和义,均取后者,东坡诗便已形容得亲切。所谓“鎗”,即铛。铛与铫,皆有长柄,柄上或饰龙头。而铫有短流,铛则否;铛有三足,铫则否。诗词或曰折脚铛,是铫也,“要知无脚是轻安”,“折脚铛中味最长”(释德洪《秋夕示超然》),皆其例。至于出现在煎茶情景中的“鼎”,则是铛或铫的雅称,陆游《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是也。不过此时也还有一种无柄的铫子,却是在铫子上做出三股交合的提梁,即如台北故宫所藏一件北宋定窑瓷铫(图二:3),而刘松年《撵茶图》中所绘正是此类(图二:2)。风炉也多见宋人吟咏。释永颐《茶炉》诗:“炼泥合瓦本无功,火煖常留宿炭红。有客适从云外至,小瓶添水作松风”。洪适《汤炉》:“蟹眼候松风,云腴挟霜月。炉下岂常炎,灰飞即烟火”。又梅尧臣《茶灶》:“山寺碧溪头,幽人绿岩畔。夜火竹声干,春瓯茗花乱。兹无雅趣兼,薪桂烦燃爨”。所咏皆风炉。石铫与风炉本煎茶所必须,诗词因此通常二者并举。如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陆游《冬晴与子坦子聿游湖上》“会挈风炉并石鼎,桃枝竹里试茶杯”;张伦《诉衷情·咏闲》“闲中一盏建溪茶。香嫩雨前芽。砖炉最宜石铫,装点野人家”。 当然铫子并不仅仅用于煎茶,但若煎茶,它却是上选。两宋绘画中,用做煎茶的风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