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渤海上京龙泉府城市绿地的五凤楼渤海上京宫城第2、3、4号门址发掘简报
渤海市景龙泉村宫殿位于龙泉村北部的中心。1928-1934年,日本学者进行了几次调查和挖掘。1973年至1968年,中国和韩国的联合考古队也对宫主以南的宫殿进行了挖掘,但许多具体情况尚未得到澄清。1979年,宁安县文物管理所为加固门壁,清理了午门址(又称“五凤楼”)东侧门址(即1号门址),对宫城城门的形制等有了新的认识。1982—1983年,我们发掘清理了午门址和宫城南墙的另三座门址(编为2—4号门址),并在3号门侧发掘了一座房址(编号F1)。这里介绍发掘的主要收获(图一)。
一 门帐基地和2号门
1、 高足园拓展空间,下封图2
午门系指宫城正南门门楼和台基,在渤海的史料中未记载,清代文献中称之为“五凤楼”。午门由台基和门楼两部分组成,台基保存较好,门楼除础石外,其它建筑已无存(图二)。
台基平面基本呈长方形,两边各有一凸出部分为门墩。台基东西长42 (凸出部分除外)、南北宽27、高于现地表5.2米,台基上部略内收。据钻探得知,台基深入地下1.3—1.5米。台基是一层砂土加一层鹅卵石夯筑而成,夯层厚0.15—0.16米。台基砌内外两道墙,内墙用玄武岩石块砌成,外墙用条石砌筑,条石砌在内侧有槽的基石上,槽深0.05米。台基南北壁及四角有12条纵向沟槽,沟槽与墙同高,宽0.12—0.15、深0.1米,推测这12条沟槽为砌墙时所立的“标杆”遗迹。门楼的础石,南北7排,东西10排,现存础石45块。根据发掘的情况分析,础石放置前先在台基上挖深1.5米、直径稍大于础石的坑,坑内填三块大石块,然后将础石放置其上。础石均为圆覆盆式,直径0.74—0.76米,其中部分础石只凿出半面覆盆。在础石之间发现用白灰抹墙留下的迹象。
2、2 门墩与柱洞的形制
2号门址位于午门台基址西侧,保存较好,门道西侧门墩现高5米,东侧门墩与午门台基建在一起,两门墩之间为门道(图三)。
两侧门墩上没有晚期堆积,表土下即是石块堆砌的门楼基座。门道内堆积达4米余,其表土层厚0.2—0.3米,出土民国初年在午门台基建庙时留下的砖瓦等。表土层下为乱石堆积,夹杂渤海时期砖瓦及烧土、木炭、白灰,其下为门道地面。城门四周和午门附近的地层堆积与门道内相同。
西侧门墩东西宽10、南北长12、现高近5米。门墩用玄武岩石块砌成,四角交错砌条石,四壁上部内收。在南北两墙偏东处各有一与墙同高,宽0.2、深0.15米的沟槽,其作用与午门台基墙上的沟槽相同。门墩四壁皆抹白灰面,从灰面横断面处可看出南壁白灰面共抹四层,每层厚0.02米。这四层白灰面应是不同时期抹上的。门墩上距东壁3米处有一排南北走向的三个长方形柱洞。柱洞深3.8、长0.6、宽0.3米,柱洞之间相距3.2米,柱洞四壁用石块砌成,其底部垫石块作柱的基石。从柱洞的位置、形制来看,可能是建门楼所用的“永定柱”。在与午门建在一起的另一侧门墩的相应处,也有三个“永定柱”柱洞。
门道长12、宽5米,保存较好,用厚0.3米左右不规则形大块玄武岩石板拼铺地面,拼缝似龟裂纹。门道内有制作光整的石门槛两道,相距2.85米,每道门槛分东西两段,每段长1.25、宽0.15、高0.27米。两段间距2.2米。在门槛东西两端处上面各有一长0.25、宽0.05、深0.05米的长方形凹槽,此槽是安放门框用的。在正对安放门框的凹槽下面置有门枕石,枕石中间有一宽0.5、深0.1米的沟槽,门槛安放在沟槽内。门道南侧第一道门槛下枕石长0.9、宽0.3、厚0.25米,枕石的北端(即门槛的北侧)中间处各有一长0.23、宽0.14、深0.05米的长方形槽。门道北侧第二道门槛下枕石长1.05、宽0.47、厚0.22米,底部呈半圆形,北端也有一长宽各0.2、深0.05米的方形槽。从所在位置看,枕石上的槽应是承门枢的轴槽。在两道门槛各自间距中,各有一长0.3、宽0.1、残高0.15米的石桩,俗称“将军石”(图四)。
门道内发现木炭、铁钉、铁片、白灰残块等遗物,应是门或门道内建筑被烧后留下的。以门枕石的间距计算,两扇门宽度为4.3米左右。
门道两侧的墙与地面垂直。壁上留有清晰的立柱痕迹,每侧15根,东西对称,柱痕直径约0.35、柱与柱间距约0.45米,柱痕已烧成红褐色。根据柱痕可以看出,该门也是两壁立排叉柱的木结构过梁式建筑。排叉柱的下面是宽0.2、厚0.1米的地栿炭迹,地栿下为宽0.7、厚0.6米的土衬石,此石被门壁压住0.22米。从土衬石部分压在门壁下的迹象看,门道应先于门墩而建(图五、六)。
午门台基南5米处为护城河,为剖面呈梯形的沟,上宽下窄,上宽2.5、深1.8米,除白灰、木炭外,还出有石兽头和砖瓦等遗物。
3、 瓦的装饰作用
主要为砖、瓦,数量相当多,种类也较多。
砖均为模制,灰色,火候较高,质硬,有长方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