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0张ppt).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怀疑与学问;导入;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生字、新词;生字、新词;1.理清文章论证结构,理解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的方法。 2.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整体感知;阅读课文,理清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 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 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1.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文章的论点:;试找出本文的一些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对下面语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A.①│② ③ ④(并列) B.① ② ③│④(并列) C.①│② ③ ④(因果) D.① ② ③│④(因果); 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第四段可分为哪几层?分别讲了什么?;课文细读品味; 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怎样理解第六段中“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句子?;第6段举戴震幼时追问《大学章句》的事例,具体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同时表明了发问求解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 举大哲学家笛卡儿的例子,进一步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使论据更丰富,论证更严密。;两个分论点的基本含义:;;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试说一说本文中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所起的作用。 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4段列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作者举例时,就读书时该怎样怀疑、追问,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具体的借鉴,对人很有启发。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这一事例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学生再读课文,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每位学生都发表意见。 1.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反之,请说理由并辅以相关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举出你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事例,以“在怀疑中成长”为话题,说一段话。;1、朗读这篇课文,积累本课词语; 2、积累并摘抄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云淡风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3月2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