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后左山早白垩世火龙果足迹化石
山东省是著名的龙州市。但相对于恐龙骨骼化石,遗迹化石发现不多。2002年7月,笔者在莒南县岭泉镇后左山村边发现了一个大型恐龙足迹化石点(图1)。野外粗略统计,在南北长近500 m、宽约50m的一段出露范围内,各类恐龙足迹多达几百个,组成一个庞大的足迹化石群。这是山东省最大的一个恐龙足迹化石点,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几个点之一。及时将该发现报告了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目前已开辟为“恐龙公园”。化石产于早白垩世大盛群田家楼组。初步研究发现,该化石群除了大量多类型恐龙的足迹化石外,还有少量鸟的足迹化石(将另文发表),这里只介绍部分初步的研究成果。
1 财山群落家楼组
恐龙足迹化石产于后左山大盛群剖面早白垩世田家楼组第12层。现将各层特征描述如下。
对于大盛群的建立和划分存在争议。该群由李庆平等在沂沭断裂内创名,自下而上分为马朗沟组、田家楼组和寺前村组。方晓思等对该群做了修订,将马朗沟组易名,沿用莱阳地区的陡山组,增建了小黑沟组,修订了田家楼组,将这3个组归入青山群;取消寺前村组,沿用莱阳地区的辛格庄组,归入王氏群。刘明渭在《山东区域地质》一书中,基本沿袭了大盛群原来的划分,自下而上将其分为6个组,认为该群是与青山群同期异相的一套河流、湖泊相沉积。笔者在此暂采用该划分方案。普遍认为田家楼组是一套细碎屑湖泊相沉积。郝诒纯等把大盛群置于青山群之上,认为其中的田家楼组时代相当于早白垩世巴列姆期(Barremian)。刘明渭认为田家楼组的时代应为巴列姆(Barremian)—阿普特期(Aptian)。总之,一般认为应属早白垩世。
2 龙庆线岩石组的特征
按照成因,该恐龙足迹群可初步归入兽脚类、鸟脚类2个恐龙大类中。
2.1 大型二通道形的肿瘤,仅以小方面的m
该类足迹最多,分布层位也较多。主要特征是三趾型,长大于宽,中趾最长,各趾末端具长爪痕。这类足迹大小差别较大。其中最大的一个(编号LRH-dz73)长49 cm,宽35 cm,推测是大型肉食龙类的足迹。最小的兽脚类恐龙足迹,长只有8.5 cm,宽4.5 cm(LRH-dz 71-1),可能是虚骨龙类的足迹。大部分恐龙足迹长在15~26 cm之间,以中型为主(图版Ⅰ-1、4、6)。
由于保存条件的限制,恐龙行迹发现不多。但在一个出露很好的大的层面上,发现了由4个大型三趾型足迹(编号LRH-dz 47~50)构成的行迹(图版Ⅰ-3中A、B、C、D),其中A、C为右脚的足迹,B、D为左脚的足迹。4个足迹平均长28.1 cm(范围27~30cm),平均宽16.1 cm(范围15~18 cm)。3个单步长平均128 cm(范围125~132 cm),复步长162.5 cm(分别为157 cm、168 cm),复步长与足长之比约为5.8∶1。一般认为大型兽脚类恐龙的复步长与足长之比为5∶1左右,该行迹的比值落在此范围内,加之足迹化图版ⅠPlateⅠ石趾末端具长的爪痕,个体较大,因此,应为大型肉食类恐龙的足迹。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发现了几个可能是驰龙类的足迹。其中一个(图版Ⅰ-4,编号LRH-dz75)长29 cm,宽15 cm,具2个很长的趾(Ⅲ、Ⅳ趾),相对而言,Ⅲ趾又长于Ⅳ趾,趾间角很小,两趾几乎平行;所谓的Ⅱ趾在Ⅲ趾内侧近端形成瘤节。类似标本发现于美国犹他州Arches国家公园早白垩世Cedar山组,但犹他州的标本不如我们的保存好,形态也略有差异。
2.2 圆形遗迹,发相变化为鸟脚类的痕迹
总体而言,该类足迹个体较大,轮廓多为椭圆形、卵圆形,但足迹的某些局部特征一般不甚清晰。发现的最大一个该类足迹为椭圆形,直径达100 cm×70 cm。但大部分足迹长轴为30~45 cm,如LRH-dz130(图版Ⅰ-2),尺寸较小,足迹长26 cm,宽29.5 cm,宽大于长,足迹轮廓为椭圆形,三趾型,趾末端外凸,无尖爪。具体说来,该遗迹可能是禽龙类的足迹。LHR-dz25(图版Ⅰ-5)外形呈电熨斗状,后部保存了部分脚蹠的印迹,足迹全长也达60 cm,宽30 cm,其中后端脚蹠印迹长21 cm。
此外,在某些出露很好的大的层面上,可看到很多长径约为20 cm椭圆形的凹坑。如图版Ⅰ-3所示,相对于照片中4个形态清晰的兽脚类足迹(编号A、B、C、D),这些凹坑下陷不深,轮廓也不甚清晰。笔者认为,它们是二足行走的鸟脚类恐龙形成的幻迹(undertracks)。它们最初形成于上部层位中,后由于上部地层剥蚀才得以出露。
鸟脚类恐龙足迹分布层位局限,似乎只存在于较泥泞的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中。这类岩层往往发育泥裂、波痕,甚至冰晶痕等沉积构造。足迹常常成群出现,较为混杂,行迹方向不如兽脚类恐龙的明显。
北京自然博物馆甄朔南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博士、韩国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