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沭河裂谷带早白垩世调度及冷武纪恢复研究
1 中国热议龙迹学
在美国、加拿大、韩国、中国、日本、法国、英国、美国和蒙古(kuh,1958;haubold,1973;falk,1981;falk,1982;lamp,1986;shule,1986;matskawa,1995,2005,2006a,2006b;sarjanat等人,1998;shule等人,2001,2005,2006,2008,2012年;paik等人,2001,2006;huhe等人,2003,2012)。中国属于恐龙足迹化石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已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发现50多个恐龙足迹点(陈伟,2000;李日辉和张光威,2000;Chen et al.,2006;邢立达,2009a,2009b,2009c,2009d,2010a,2010b,2011;徐莉等,2010;李建军等,2011;Lockley et al.,2012c;Xing et al.,2012),而且近年仍不断有新发现报道。中国最早于1929年发现的恐龙足迹当属杨钟健和德日进在陕西神木发现的一个禽龙足迹,其在30年后被德国学者Oskar Kuhn命名为杨氏中国足迹(Young,1943,1960;Kuhn,1958;Lockley et al.,2002)。此后,杨钟健又发现和命名了7属9种恐龙足迹,奠定了中国恐龙足迹学研究的基础。甄朔南先生及其团队做了大量开创性和系统的恐龙足迹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将国外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系统引进到中国,建立了中国恐龙足迹学理论、研究体系与工作方法(甄朔南等,1983,1986,1994,1996;Zhen et al.,1989)。
2000年以来,中国恐龙足迹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内蒙古鄂托克旗早白垩世恐龙足迹被系统描述(李建军等,2011);山东省侏罗纪—白垩纪恐龙足迹得到深入研究(李日辉和张光威,2000;李日辉等,2001,2005a,2005b,2008;Li et al.,2005,2008,2011);李大庆等(2001)、杜远生等(2002)和Li等(2006)对甘肃永靖盐锅峡的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进行了描述;陈伟(2000)总结了20世纪中国已经发现的恐龙足迹。邢立达等分别对重庆綦江(邢立达等,2007)、辽西四合屯(邢立达等,2009a)、河北赤城(邢立达等,2009b)、云南(邢立达等,2009c)、广东(邢立达等,2009d)、山东(邢立达等,2010a;Xing et al.,2012)、新疆(Xing et al.,2011)、西藏(邢立达等,2011)及江苏(邢立达等,2010b)等地侏罗纪—白垩纪恐龙足迹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黑龙江(董枝明等,2003)、河南(徐莉等,2010)和浙江(吕君昌等,2010)等地也报道过恐龙和翼龙足迹研究的成果。
山东省是中国恐龙发现和研究的重要省份。不仅在白垩纪已发现多个时代不同层位的大量恐龙骨骼化石或蛋化石,而且还发现了多个地点的丰富足迹化石。除上侏罗统三台组零星产出的足迹外(李日辉,2002),山东省的恐龙足迹化石主要赋存于下白垩统的2个层位,即下白垩统下部莱阳群和上部大盛群。前者如诸城北部黄华镇黄龙沟(Li et al.,2011)、山东即墨(Xing et al.,2012)和莱阳龙旺庄镇(李日辉和张光威,2000)等报道的恐龙足迹;后者则是本研究的重点层位。
野外地质调查进一步证实,沿江苏省西北—山东省中部北北东走向(诸城—莒南—临沭—郯城一线)的中生代断裂带(沂沭断裂带)下白垩统上部大盛群中(早白垩世晚期)保存了至少8个恐龙足迹群点(图1)。其中一个足迹点产出的蜥脚类恐龙足迹直径近1.0ue00fm,可能仅次于前人报道的兰州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中的足迹化石(李大庆等,2001;杜远生等,2002),该地最大蜥脚类足迹的前脚宽、长分别为790 mm×1120 mm,后脚1500 mm×1420 mm,被认为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恐龙足印化石之一(李大庆等,2001;杜远生等,2002)。
沭河裂谷带下白垩统上部大盛群不仅恐龙足迹化石丰富,造迹属种多样,而且保存足迹化石的地层层位也较多,沉积地层序列齐全;同时,指相标志丰富,恐龙足迹与大量波痕、泥裂、雨痕等同生沉积构造共生等,这些都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恐龙足迹发育的古地理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尽管前人对沭河裂谷带内以及鲁东下白垩统部分足迹点的恐龙足迹形态、分类学等已做过部分初步的研究,但对沭河裂谷带内以及鲁东地区白垩系恐龙足迹化石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足迹时空分布规律以及足迹点和足迹群整装性综合研究尚属首次。作者除将概略阐述沭河裂谷带大盛群恐龙足迹的时空分布、描述形态学特征外,同时也将简要探讨造迹恐龙行为学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