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甘肃洮州南方古俗考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甘肃洮州南方古俗考述 如果你深入民间,调查风俗习惯,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多年来, 我在甘肃洮河流域的临潭、卓尼、岷县、宕昌等地进行民歌调查的过程中, 惊奇地发现, 当地的汉族人, 大多数是明代初期江苏、安徽一带移民的后裔, 在他们的俗语、民歌、衣着和信仰等方面, 还保留着不少苏、皖古俗, 成为研究我国移民史、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不可多得的生动资料。现将我所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加以综合、概述, 供对此有兴趣的专家、学者参考。 一、 《隋书》卷7《没有诸诸家所2人社,有诸军户其官。为 朱明王朝建立之初, 因袭已往封建统治者“配户当差”的办法, 把老百姓分成若干不同的“户籍”, 承应官府不同的差役, 而各户差役均世代相继, 不得更改。其中的军户, 就得祖祖辈辈当兵, 即所谓“役皆永充”, “籍不得乱”。除“永充军户”外, 士兵还有其它来源, 即从征、归附和谪发。《明史》载:“天下既定, 度要害地, 系一郡者设所, 连郡者设卫, 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 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 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 小旗十, 大小联比以成军。其取兵, 有从征, 有归附, 有谪发。从征者, 诸将所部兵, 既定其地, 因以留戍;归附, 则胜国及僭伪诸降卒;谪发, 以罪迁隶为兵者。其军皆世籍。”1从洪武二年到十二年的十年间, 先后在甘肃设立了临洮卫、兰州卫、河州卫、岷州卫、洮州卫。守卫这一带的官兵, 仅永充军户就在三万人以上, 如果再加上他们的家属, 大约不下十万之众。这些军户, 大部是民初征西将领徐达、常遇春、沐英、李文忠、胡大海、金朝兴等人的部下, 多属当时应天府、凤阳府人氏。我为什么要把军人们的家属也计算在内呢?因为, 从许多明代史籍中可以看出, 当时的军制, 不但允许戍边、屯垦的军人带妻小、父母随营居住, 而且规定要这样做。其目的有三:一是可生子以补充壮丁;二是利于缝补军需并参与屯垦劳作;三是有亲人牵挂而不易逃亡。《大明会典》中所谓“有妻在 (原) 籍者, 就于结领内备开妻室氏名年岁, 著令原籍亲属送去完聚。”的记载, 就是以证明家属随营实质上是官方政策而非个人自愿。《洮州厅志》中说:“金朝兴, 南京贮丝巷人, 忠勇多谋, 有儒将风。洪武十二年, 太祖以朝兴为都督奉国将军, 从西平侯沐英讨洮州番。……奉曹国公李文忠命筑洮城, 晋秩宣德侯。弟鼎兴、建兴俱授卫指挥使, 因家于洮焉。”2明初名将李胜, 凤阳府定远县人, 其子李达, 曾镇守洮州四十余载, 其子孙六代继其卫指挥使职。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六十多年前赴洮州调查后写道:“当时兵屯人数必众, 故至今检当地大家的谱牒, 类皆明初都督佥事、指挥佥事、镇抚千户、百户之后裔。然汉人势力所以得奠定于是者, 则以有李达继其绩故。……予于二十七年五月到新城, 李氏子孙持其画像来, 幅长盈丈, 而绢本已甚黯旧, 慨然想见其遗泽之远云。”3就连这些高职军官都带家携口数辈人常驻洮、岷一带, 其余士卒就可想而知了。 前文曾提及明初补充戍边军人中有“谪发”一类, 亦即罪戍。有两段史料可以为证。其一:“洪武间, 镇南卫卒造官船, 擅伐民树木为楼橹, 民诉之, 太祖曰:‘辇毂之下尚如此, 其他可知。’命斩其为首者一人示众, 余杖之, 谪戍甘肃。”4其二:“上元夜, 都城张灯, 太祖微行, 至聚宝门外。时民间好以隐语相猜为戏, 见一家灯上, 画一大足妇人, 怀西瓜而坐, 众然笑。太祖喻其指, 谓‘淮西妇人好大脚’也, 甚衔之。明日, 乃剿除一家九族三百余名口, 邻里俱发遣充军。盖马后祖贯淮西也。”5明初法严, 就连任职中书省的耿复初, 工部主事朱亮, 洛阳知县徐兰, 名医沈绎等, 皆以小过谪戍兰州卫, 其他罪戍之众, 可以想见。直到今天, 岷县农村妇女骂男人时, 仍在说“你这个军犯”如何如何, 骂孩子则称“军犯娃”, 都是明初大量罪戍者定居洮岷一带后所遗存的俗语。当时苏、皖一带的“永充军户”和“谪发”者名为军屯戍边, 实则移民西部, 其总数, 大大超过了土著汉民。其中虽有逃亡者, 但大多数都留居当地而未归。清代以后, 变军为民, 以农为生, 繁衍生息, 成为洮岷汉族人的主要部分。他们还将自己故乡苏、皖的民俗也保留了下来, 形成了很有特色的一个民俗文化圈。 二、 “十三省”的人的作用 洮河流域岷县、卓尼、临潭、康乐、临洮、渭源等县所流行的山歌, 被称为洮岷花儿。它的产生, 与明初苏皖移民颇有关系。顾颉刚先生1937年来甘调查后写道:“洮州人有歌曰:‘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得什么花儿来?我带得茉莉花儿来。’其地无茉莉, 知此歌必为初移之民所遗留, 至少亦是根据初移之民之遗语而咏歌者。”3我个人八十年代在采风中曾以顾说为线索, 多次寻求会唱《茉莉花》的民间歌手而未得, 或许已经失传了。有学者认为, 顾先生

文档评论(0)

182****8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