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五味现代研究概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气五味现代研究概述 四气五味是中医学最重要的药物理论之一,是中医根据处方和药物的使用依据。现代研究主要从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入手, 对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药理作用及定性、定量作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中药炮制是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 对四气五味影响显著, 但炮制改变性味的机制尚不明确, 这也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另外, 四气五味的研究虽多, 但形成规律性的成果太少, 研究思路与方法也存在很多问题, 有待进一步探讨。 1 小戊香、辛味药、热性药物 四气也称四性, 指中药的寒、热、温、凉4种特性。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2种药性, 是与临床所治疗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的, 《素问》:“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临床上患者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等阳热症状, 多以凉性或寒性药物减轻或消除之, 如凉性的生地或寒性的黄连;患者表现为四肢厥冷、脘腹冷痛等阴寒症状, 多以温性或热性药物治疗, 如温性的小茴香及热性的附子。 五味指中药的辛、甘、酸、苦、咸5种味道。五味的确定基于口尝, 定于临床, 是药物真实滋味与功效相结合的归纳。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等作用,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甘味药具有补养、缓和等作用, 多用于虚证、身体诸痛等;酸味药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滑脱不禁证;苦味药具有泻火、燥湿等作用, 多用于治疗湿热证、痈肿疮疡等;咸味药具有软坚、润下的作用, 多用于治疗坚结便秘、痰核等证。 缪希雍谓:“物有味必有气, 有气斯有性。”强调性味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必须综合起来看。临床用药亦讲求“性味合参”, 以便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与功效。 2 中医四气五味的现代研究 2.1 群体效应的界定 四气五味必有其物质基础存在, 但究竟是药物中单一成分的表现, 还是多种成分的群体效应, 亦或是刺激机体产生的新物质或代谢产物起作用, 尚无定论。目前, 对物质基础的研究热衷于从无机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以及有机成分入手。 2.1.1 对用药依赖关系的探讨 陈和利等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100种生药的15种无机元素含量。结果表明, 中药四性与锰、钴等5种元素的含量有关。然而, 四气是否仅与无机态微量元素含量有关、是否存在绝对的剂量依赖关系还有待深入探究。余惠等报道, 含结晶水的无机盐类中药的寒凉性是由结晶水电子云密度排布的有序性决定的, 与药物所含金属元素无关。 研究表明, 无机元素含量一定程度上能揭示中药“味”的本质。咸味药富含无机元素, 高铁、高锌、高钠、低锂是其本质属性;辛味药无机元素总均值仅次于咸味药, 低锌、低钙可能是其潜在的元素谱征;甘味药无机元素总均值列第3位, 镁含量较高;苦味药无机元素总均值居第4位, 高锂、高钙可能是其功效的物质基础;酸味药的无机元素总均值最低。 2.1.2 等寒性药的物质基础 从中药所含有机成分探索性味的本质, 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温热药附子、乌头等均含去甲乌药碱, 结构与儿茶酚胺相似, 是β受体兴奋剂, 可能是热性药产生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黄连、汉防己等寒性药均含双苄异喹啉类化合物, 可能是寒性药的物质基础之一。然而这些结论仅限于一些代表性药物, 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没有形成规律。研究表明, 酸味药的酸多源于有机酸和鞣质, 如乌梅中含柠檬酸、苹果酸, 诃子含大量鞣质;苦味药的苦多源于生物碱、苷类和苦味质, 如黄连主含小蘖碱, 大黄含番泻苷;甘味药的甘多源于糖类、苷类、氨基酸及蛋白质和维生素类, 如甘草、熟地;辛味药的辛多源于挥发油、皂苷及生物碱, 如枳实含挥发油;咸味药的咸多源于碘和中性盐, 如昆布含碘, 芒硝含硫酸钠。但只是粗略的概括, 对于交叉成分、特殊成分等仍无法解释。 2.2 中医四气五味的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 四气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2.2.1 热药反应中主导作用 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性影响, 表现为镇静催眠、解热镇痛等;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表现为兴奋呼吸、促进代谢等。梁月华等认为, 寒热药性影响中枢递质的合成和释放, 寒凉药可促进脑内5-羟色胺合成;温热药能提高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含量。 2.2.2 热证热治后两组的临床作用 寒凉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温热药则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梁月华等证实寒证热治后, 体温、血压、心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和增快,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逐渐升高, 尿内儿茶酚胺类、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迅速增加;而热证患者用寒凉药治疗后作用相反。动物实验亦表明寒热药性能纠正交感神经功能不平衡状态, 使之恢复正常。 2.2.3 冷却系统抑制激素释放 寒凉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温热药则具有促进作用。主要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

文档评论(0)

176****27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