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社高贤传》真伪新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莲社高贤传》真伪新考 现代人对莲社高贤传的真实性看法,以及戚继光与慧远的关系,主要受唐永熙《魏晋、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章“慧远、弥陀”的影响。唐先生认为,“高县名川阁的传记是虚假的历史和传说的结合。至陈舜俞、志磐为之修正, 采用旧史, 《十八高贤传》中当已加入可靠之材料。”为证明“莲社故事妄伪”, 汤先生列举了六点理由。自以此后, 学界多承汤说, 似无疑议。笔者也基本赞同汤先生的理由, 但对一、二、五条理由略有疑议和补充, 试简述之, 以就正于方家。 汤用彤先生第一条理由说, 隋时智者大师在匡山致晋王书“既不言为莲池, 亦未言及立社。中唐以后, 乃间见莲社之名 (贯休题东林寺诗云:‘今欲更从莲社去。’) ”这一说法大致正确, 然而需要修正。汤用彤先生所云“中唐以后”始见莲社之名, 在时间上有些笼统, 汤先生举得最早的例证只有晚唐贯休《题东林寺诗》, 这令人容易误认为“中唐以后”仅指晚唐, 不包括中唐, 更遑论盛唐。现在看来中唐人已经“言及立社”, 如皇甫冉 (717—770) 《望南山雪怀山寺普上人》云: 夜夜梦莲宫, 无由见远公。 (《全唐诗》卷二五○, 以下只注卷数, 中华书局1985年版) 又如戴叔伦 (732—789) 《与友人过山寺》云: 谈诗访灵彻, 入社愧陶公。 (卷二七三) 又《赴抚州对酬崔法曹雨滴空阶》五首之二云: 清言莲社赠。 (卷二四七) 戴叔伦兴元元年 (784) 任抚州刺史, 皇甫冉卒于大历五年 (770) 。可见, 中唐肯定有“ 莲社”之名。从戴叔伦、皇甫冉生活时代跨越盛唐来看, 甚至盛唐时期也难以遽然排除在外。 晚唐“莲社”之名已经很普遍, 而非“间见”。除了汤用彤先生提到的《题东林寺诗》以外,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下册又辑有贯休《题十八贤影堂诗》, 按《全唐诗》卷八四四作齐已诗, 题作《题东林十八贤真堂》, 文字有所不同: 白藕花前旧景堂, 刘雷风骨画龙章。共经天子诸候贵, 同爱吾师一法长。陶令醉多招不得, 谢公心乱入无方。何人到此思高躅, 岚点苔痕满粉墙。 (原注:谢灵运欲入社, 远大师以其心乱, 不纳) 齐己又有几处与莲社有关的诗句: 闻君彭泽住, 结构近陶公。种菊心相似, 尝茶味不同。湖光秋枕上, 岳翠夏窗中。八月东林去, 吟香菡萏风。 (《又寄彭泽昼公》, 卷八四三) 欲凭莲社信。 (《送秘上人》, 卷八三八) 还同莲社客。 (《勉诗僧》, 卷八四○) 社客无宗炳, 诗家有鲍昭。 (《送东林寺睦公往吴国》, 卷八三八) 十八真贤在, 时来佛榻看。 (《东林作寄金陵知己》, 卷八三九) 可见, 莲社的确是贯休、齐己等人熟悉的典故。晚唐其它用到“莲社”一词的例子还不少, 如: 所嗟莲社客。 (温庭筠《长安寺》, 卷五七七) 白莲社里如相问。 (温庭筠《寄清源寺僧》, 卷五七八) 莲社有归期。 (李山甫《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 卷六四三) 他年白莲社。 (裴说《寄贯休》, 卷七二○) 清凉会拟归莲社。 (李建勋《钟山寺避暑勉二三子》, 卷七三九) 谁约重寻莲社踪。 (伍乔《题西林寺水阁》, 卷七四四) 虎溪莲社客。 (李中《宿山店书怀寄东林令图上人》, 卷七四七) 除此以外, 贯休在《题方公院寄夏候明府》提到“终须结西社, 此县似柴桑”, (卷八三三) 此“西社”当亦指莲社。陆龟蒙在《奉和袭美夏景无事因怀章来二上人次韵》中称“莲社”为“东林社”:“还闻拟结东林社, 争奈渊明醉不来。” (卷六二五) 皮日休在《奉和鲁望寒夜访寂上人次韵》中只简称为“社”:“陶潜见社无妨醉, 殷浩谭经不废吟。” (卷六一三) 郭从义在《赠梦英大师》中云:“莲花结社须容我, 不似陶潜爱酒卮。” (王重民、孙望、童养年辑录《全唐诗外编》下册卷十四, 中华书局1982年版) 他们不但称“莲社”, 而且将“莲社”与陶渊明联系在一起。可见晚唐五代人对“莲社”之社与莲花相联系的典故内容还是普遍很熟悉的, 而非“间见”。此外, 姚合《送澄江上人赴兴元郑尚书招》 (卷四九六) 、赵嘏《寄浔阳赵校书》 (卷五四九) 、韦蟾《岳麓道林寺》 (卷五六六) 等诗, 虽未直言“莲社”, 但都提到慧远庐山结社一事。李中还在《题庐山东林寺远大师影堂》中云:“十八贤人消息断, 莲池千载月沉沉。” (卷七四七) 联系前面提到的贯休《题十八贤影堂诗》可以推知, 晚唐人关于莲社的典故中已经与“十八贤”的传说联系在一起。 汤用彤先生第二条理由说:“《白香山集》代书云‘庐山陶谢洎十八贤已还, 儒风绵绵, 相续不绝’云云。然既曰儒风, 则其中似不应有西域僧人。”然白居易“儒风绵绵”似不应泥定看杀, 其“儒风”当宽泛地理解为儒雅好学之风。如钱起有诗云:“慧眼沙门真远公, 经行宴坐有儒风。” (《同王销起居程浩郎中韩 舍人题安国寺用上人院》, 卷二三九)

文档评论(0)

134****35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