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地震与洪水遗存.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地震与洪水遗存 1999年,西藏的敏河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2000年和2001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现在,总面积约1500多平方米,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最东的民和县南端的黄河岸边,所处地域是黄河上游的一个河谷小盆地,其间分布着众多古文化遗址。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队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这块小盆地内开展“官亭盆地古遗址群考古研究”课题。喇家遗址的发掘,是继胡李家遗址之后选定的第二个发掘项目。 (一) 地表和地表对于地震、洪水的基 1999年在第一次试掘中,就在该遗址Ⅰ区发现了齐家文化时期宽大的壕沟遗迹,在Ⅱ区发现了出土玉器的房址,在Ⅲ区也发现房址和遗存丰富的文化堆积,在Ⅴ区则发现有马家窑文化类型的灰坑。在广泛调查和钻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到喇家遗址是一个以典型齐家文化内涵为主的大遗址,探查的面积达20万平方米。 在2000年的发掘中,在Ⅱ区发现了3号和4号房址,室内都保存有因灾难死亡的人类遗骸。其中在F3内发现一对母子,而F4内则有多达14具人骨(图版壹,1)。其后,又在东边紧邻的Ⅳ区内清理出7号房址,室内也发现4个个体的人骨遗骸。在这些房址内保存下来的灾难现场,给人以强烈的震憾,显示出距今4000年前后的齐家文化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重大灾变。我们随即邀请相关的古环境专家对遗址进行了地学考察,在地层堆积中发现了黄河大洪水的遗迹和沉积物。另外,2000年的发掘中在Ⅱ区还发现了一段壕沟,在Ⅲ区和Ⅶ区也发现了房址,还清理了两座零散墓葬,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探查到喇家遗址中墓地的分布位置。 2001年的发掘工作集中在Ⅳ区和V区。在7号房址的旁边又清理出10号房址,在室内发现经历灾难死亡的2具人骨。通过对这座房址的细致清理,进一步搞清了人骨被掩埋的地层堆积,地层关系显示出室内死亡的人是因为突发的房屋坍塌被砸被压,人骨的非正常姿式和存在骨折等情况都可以说明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次发掘中在遗址内找到了多处地震遗迹,包括地裂缝、塌陷、沙管和折皱起伏等现象。除了黄河大洪水遗留的红土沉积,在遗址中也发现有强烈的山洪带来的沉积物,山洪对遗址部分区域的冲击表现得极为明显。地层关系表明,遗址区内先遭地震,后有洪水,洪水形成的地层叠压在地震遗迹和地震塌毁的黄土堆积物之上,这样就对喇家遗址遭受地震和洪水等灾害袭击的过程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遗址堆积过程的了解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震与洪水之间相隔的时间,黄河大洪水与山洪之间的关系,以及诸多其他细节等,都还有待作更进一步的考察,需要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考古发掘所揭示的现象是,地震对喇家遗址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而洪水又给它以毁灭性的冲击。在这里十分难得地保留下了黄河上游齐家文化时期重大的灾变事件遗存,具有极其珍贵的科学研究价值。 2001年,在V区的台地中部发现了一片小型广场的迹象。在若干个探方内都发现同一层位的硬土面,系人工踩踏而成,范围已超过20米,但目前还没有全面揭露。在这个硬土面范围里,清理出存有人骨遗骸的杀祭坑,坑呈袋状,口小底大,口沿处有浅槽痕迹,人骨俯身弃置于坑内,坑口及底部都见到若干较大的砾石(图版壹,2)。在此层硬土面中多夹有灰烬,还有露天灶址,在硬面下发现埋葬的奠基人骨架。另外,在硬土面中还清理出埋藏坑,出土有较丰富的遗物,包括完整的陶器、玉石器、骨器和卜骨等。这些现象足以说明,这片经踩踏的硬土面是当时人们重要的仪式活动场所,具有广场的性质。在广场下面又发现了壕沟,表明广场是在壕沟废弃填平之后建起的,显示出喇家遗址聚落形态的变化过程。 以这个广场为中心,可以看出遗址Ⅱ区和Ⅳ区所在的村东北台地和遗址Ⅴ区所在的村东南台地,实际是一个整体,已显示出F1、F3、F4、F7、F10呈一排分列,门向都朝北,构成一组房址,位于台地北部边缘;而新发现的F13、F14、F15、F17这一排纵列房址,位于台地西南边缘,门道均向西,初步表现出一种有规律的分布格局。而这只是整个遗址20万平方米范围中的很小部分。 2001年发现的15号房址保存较好,保存的墙壁高达2~2.5米,室内有大量遗物,门道及门外场地都保存完整,是齐家文化目前已知保存最好的房址。通过对已发现的房址进行分析,可以基本肯定喇家遗址的房屋多是窑洞式建筑。15号房址的情况比较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门外场地与室内地面处于同一平面,房址内的坍塌物皆是黄土块,证实窑洞顶是黄土层。这些建筑多是利用黄土断崖开凿的窑洞,往往背对中心位置,具有独特的聚落形态特征,为探讨史前聚落形态的多样性提供了范例和新资料。喇家遗址所处地域为黄河二级阶地,属于次生黄土层,黄土也并不厚实,应该说不适宜于建筑窑洞。但这里的发掘情况表明,先民们确实是以窑洞为家居,并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喇家遗址有好些房址内都发现有壁炉,颇具地域特点。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