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语林》看魏晋文学中的人物品藻
在《世说新语》结尾之后,最著名的是《世说新语》。但令人遗憾的是,此书本来面目今人已无从知晓。《隋书·经籍志》于子部小说类《燕丹子》书下曾提及:“《语林》十卷,东晋处士裴启撰,亡。”P1011证以此语,可知至迟到初唐之时,《语林》就难以见到了。
首次提到此书的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梁刘孝标为之所作的注,试看《世说新语·文学》第90则:
裴郎作《语林》,始出,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载王东亭作《经王公酒垆下赋》,甚有才情P269
刘孝标注云:
《裴氏家传》曰:“裴荣字荣期,河东人。父禾犀,丰城令。荣期少有风姿才气,好论古今人物。撰《语林》数卷,号曰《裴子》。”P269
不过《语林》中的许多文字除刘义庆、刘孝标所引之外,还在《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类书中保存了一些。清人马国翰和鲁迅先生也在此书的辑佚中下了很大功夫。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周楞伽辑注本《裴启语林》在前人已取得的成果上,又进行了一番校对、辨伪、补充工作,是目前最完备的本子。
从上引《世说新语·文学》第90则刘孝标注中“荣期少有风姿才气,好论古今人物”之语,可知品题之风是《语林》一书的主要内容。
一、 审美性的人物品藻
品题,是指对人的品性、才能、容貌、风度等的评论和鉴赏,人物品鉴是魏晋清谈的重要内容,在魏晋士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所以,裴启才会如此突出人物品鉴,并将其贯穿于整部《语林》一书。
不过人物品评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代,孔子从“仁政”思想和对“礼”的维护出发,提出了一系列考察和评论人物的原则方法。他把门人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正如刘劭在《人物志》序言中说: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人物之察也,如此之详(序)。
这种将人划分等级和分别品题人物的方法,无疑对后世产生了直接影响。但真正有意识的、形成社会风气的人物品评,始自东汉时期。东汉的选举制度以“察举征辟”为入仕之道,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是个人的道德行为。而宗族乡间的鉴定和名士的品评,则是“征辟察举”的主要依据。
汉末魏初时期人物品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典型代表便是曹操的“唯才是举”思想以及魏文帝曹丕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度。但是后来九品中正制逐渐变成统治阶级巩固门阀制度的工具,“中正”一职遂徒有其名。而且,随着代表政治性行为的“清议”为“清谈”这种时代风尚所取代,原来属于政治性的人物品评也逐渐演变成对人物才情、容貌、智慧和风度的品评,具有了美学上的意义。
从《语林》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人物品藻的内涵演变。周楞伽辑注本《裴启语林》一书中除前两则条目外,均为东汉至东晋间士人言行,这正是人物品藻的标准从道德转向才能,再转向审美的时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语林》中均有涉及,但内容最多、最为人欣赏的还是体现士族自身观念意志的审美性人物品藻。以下试作具体分析。
二、 《浚县君子生平事》中孔子的“丧礼”
如前所述,东汉的选举制度以“察举征辟”为入仕之道,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是个人的道德行为,这一点《语林》亦有记载,如:
陈元方遭父丧,形体骨立,母哀之,以锦被蒙其上。郭林宗往吊,见锦被而责之。自后宾客绝百许日P(第6则)。
显而易见,郭泰是根据《论语·阳货》中孔子对丧礼的礼节要求来评价陈纪的。事见《论语·阳货》第21则: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安之!夫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P188
下面一则故事亦属这种价值取向:
魏郡太守陈异尝诣郡民尹方,方被头以水洗盘,抱小儿出,更无馀言。异曰:“被头者,欲吾治民如理发;洗盘者,欲使吾清如水;抱小儿者,欲使吾爱民如赤子也。”P9(第11则)
在这里,郡民对太守的要求是两袖清风,爱民如子。纯粹是从道德层面衡量人才。
三、 以才代德的标准
汉末魏初之时,三国鼎立,群雄割据,社会动乱,英雄人物因而备受推重。是否具有英雄气质便成为当时品题的标准,如《语林》第19则“魏武将见匈奴使”,使者所欣赏的便是曹操身上的英雄气概: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当坐,乃自捉刀立床头。坐既毕,令人问曰:“魏王何如?”使答曰:“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驰遣杀此使。P14
同时代的孙策、刘备等也被推崇为英雄,如:
孙策年十四,在寿阳诣袁术。始至,俄而外通:“刘豫州备来。”孙便求去。袁曰:“刘豫州何关君?”答曰:“不尔,英雄忌人。”即出,下东阶。而刘备从西阶上。但转顾视孙之行步,殆不复前矣。P9(第12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