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君臣相责以善新解.docx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君臣相责以善新解 一 孝顺父亲及孝亲的关系 蔡元培先生在他的《中国伦理史》一书中考证了“伦理论”的起源,并得出了一个基于伦理理论的观点。“伦理界之通例,非先有学说以为实行道德之标准,实伦理之现象,早流行于社会,而后有学者观察之、研究之、组织之,以成为学说也。”(p4)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总是早于伦理学说而在社会流行。不惟中国如此,实际上这是一种世界伦理文化之“通例”现象。具体就中国而言,伦理道德观念在“唐虞三代”时期就应该在全社会存在。《周易》、《尚书》和《诗经》中所反映的伦理学说,实际上应该看成是对“唐虞三代”社会伦理现象的研究与归纳。夏商时代肯定存在着社会伦理观念,只是囿于史料阙如的限制,我们已很难从整体上对其作出一个完整性的评介,但是,如果我们对“地上之史料”与“地下之材料”作一细心的钩沉与爬梳,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吉光片羽。 在甲骨卜辞中,“孝”字已出现,如“孝鄙”(p476)。此外,甲骨卜辞中有“兄己”、“父己”,王国维认为就是武丁之子孝己:“癸酉卜贞:王宾父丁,岁三牛,兄己一牛,兄庚□□,亡□。”(上)王国维认为,孝己没有继承王位,所以《世本》和《史记》都没有记载其生平行事,“则此条乃祖甲时所卜,父丁即武丁,兄己兄庚即孝己及祖庚也。孝己未立,故不见于《世本》及《史记》,而其祀典乃与祖庚同。”(卷九)综合文献与考古材料,孝己应该说是确有其人了。他之所以被人称为“孝己”,很有可能与其孝顺父母亲有关系。商代金文中也发现有“孝”字,“□赐孝,用作祖丁彝”。“孝”是作器的人名,身份是贵族。此器应是商末的器物(13·34)。缘此,有的学者认为:“既有孝的事实和以孝作为地名、人名,商代统治者已经有了孝的思想,这是没有疑问的。”1此外,在甲骨文与金文中还发现“考”、“老”、“孝”三字相借相通2。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编》注云:“古老、考、孝本通,金文同。”《说文》曰:“老,考也,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段注:“凡言寿考者,此字之本义也。”《说文》又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子承老也。”甲骨文中的“孝”字见《金璋所藏甲骨卜辞》(p476),又见《甲骨文编》卷八·一○,其基本含义是“奉先思孝”(《尚书·太甲中》),如“贞,祖丁若,贞,祖丁弗若”(3422)。 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西周时代孝观念至少包括敬养父母、祭享祖先、继承先祖遗志、孝于宗室、孝于婚媾、孝于夫君、孝友合一、勤于政事八个方面的涵义。孝的对象广泛不仅涵盖健在的父母亲,也涵摄已去世的祖、妣,甚至还指涉宗室、宗庙、宗老、大宗、兄弟、婚姻、朋友等等。孝不仅是家庭伦理,也是政治伦理。《诗经·大雅·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恺弟君子,四方为则。”在“忠”概念尚未产生之前,孝范畴实际上涵融了后世“忠”范畴的基本义项3。由此可见,“孝”范畴虽非孔子儒家之发明,但“孝”观念被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之后,其内涵出现了“窄化”过程.在孔子仁论思想体系中,孝是逻辑性起点,仁是终极归宿:“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为政》)郭店楚简《六德》亦云:“孝,本也。下修其本,可以断讪。”(p119) 从物质生活层面赡养双亲,是孔子“孝”论最低层面的规定:“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但是,孔子孝论并不单纯是指赡养行为,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内在情感,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为政》篇载子游问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敬亲”是区别人之孝与犬马之孝的分水岭,同时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判断,如《礼记·坊记》言:“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坊记》所谓“敬”,是指出于自然亲情基础上的衷心敬爱之情。《为政》篇载子夏问孝,孔子对以“色难”。“色”即脸色、神情,《说文·色部》:“色,颜色也。”段玉裁注:“颜者,两眉之间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是之谓色。”“难”为“戁”字假借,《说文》:“戁,敬也。从心,难声。”《字汇·心部》释:“戁,恭也。”“色难”即“色戁”,意为发乎内心的敬爱之神情。。“戁”与“难”相通借,在古代典籍中不乏其例。譬如,《礼记·儒行》篇云:“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王引之《经义述闻》释:“难,读为戁……难、戁声相近,故字相通。”《荀子·君道》篇:“故,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王引之注:“戁,读《诗》‘不戁不竦’之‘戁’。”在儒学发展史上,曾子肩负传道者的重任,他还把孝分为三大层次:“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曾子大孝》)尊亲即敬亲,何谓“敬”?曾子自己解释说:“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曾子立孝》)“敬”的基本含义为忠心之爱,敬亲是指建立在自然情感基础上的敬爱之心。学生单居离问曾子:“事父母有道乎?”曾子回答说:“有,爱而敬。”(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