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川端康成《伊豆舞女》的多忆
川端康成是“新耸人听闻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这在文学史上有了决定性的。虽然《伊豆舞女》发表在日本新感觉派的机关刊物《文艺时代》上, 但严格地说它并不具有“新感觉派”文学的典型风格。因此, 如何再认识这篇作品的创作风格, 对于我们深入探讨川端康成的文学成就,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 《故事》的使用
明治三十二年 (1899) 六月十一日, 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市, 2岁丧父, 3岁丧母, 8岁祖母去世, 16岁祖父逝世, 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大正四年 (1915) 一月, 他进入大阪府第四茨木中学。这一时期, 他爱读白桦派作家特别是武者小路实笃的作品, 在文体方面则受到了志贺直哉的影响。川端康成的私小说作品, 有《十六岁的日记》、《葬礼的名人》、《孤儿的感情》、《写给父母的信》、《父亲的名字》等。通过这一系列作品, 其孤儿根性被活生生地展现出来。这种感情在《伊豆舞女》也成为一个关键的线索:
20歳の私は自分の性質が孤児根性で歪んでいると厳しい反省を重ね、その息苦しい憂鬱に堪え切れないで伊豆に旅に出来ているのだった。 (译:自己的性格被孤儿根性所扭曲, 20岁的我不断进行着深刻的反省, 我实在不能忍受这令人窒息的郁闷才来到伊豆旅游的
这段话赤裸裸地暴露了川端康成深藏于内心的孤儿根性。川端康成有如此大的勇气, 总让人觉得背后有某种力量作为支撑。笔者认为, 这是因为川端康成受到了成为私小说的滥觞的自然主义的自我告白的影响。
文学作品一般要通过虚构来塑造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形象, 私小说则不然, 它往往是对作者真实生活的披露。私小说作者以告白的形式将事情的真相赤裸裸地暴露于人前。很多私小说作家认为通过暴露个人的私事可以得到受虐的快感, 并把暴露自己的生活作为创作宗旨, 告白是其创作的主要形式。在日本文坛, 告白文学成为近代日本文学的特征之一, 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写过告白作品, 将自己的秘密公之于众。
二、 私小说是“实”的载体
对《伊豆舞女》作品本身的解读, 一般读者往往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所以总是力图从中挖掘“新感觉”的元素, 恰恰忽略了日本的文学传统对川端康成的影响。笔者认为, 深入挖掘《伊豆舞女》中的日本文学传统的意义, 尤为重要。私小说正是日本传统文学形式之一。如果说抒情是日本文学传统的一种表现形式, 那么, 私小说则是这种表现形式的一种载体。
大正七年秋川端康成去伊豆旅行这次旅行后来被川端康成于大正十一年 (1922) 写成《汤岛的回忆》, 进而成为《伊豆舞女》 (1926) 的创作基础。川端康成对8年前伊豆旅行途中邂逅的既非朋友又非恋人的卖唱小女孩恋恋不舍, 从常理来看, 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在这里, 笔者将对川端康成的这种感情的缘由作一考察。
“川端康成在18岁至23岁这一时期, 一直爱恋着一个叫道子的少女。”关于道子和川端康成的关系, 细川皓有如下描述:“道子出生于东北地方的农村, 她父亲在当地的一所小学打零工。川端康成和朋友一起拜访了道子的父亲, 并提出结婚的请求, 但是道子的父亲对她的近况却不太清楚。……不久, 川端康成从道子的伙伴那里打听到她跟一个21岁的学生结了婚, 并且已经去了九州。”
川端康成在伊豆与卖唱小女孩一行人结伴而行, 是在大正七年的秋天;而为了道子两度造访岐阜, 是在3年后的秋天。《汤岛的回忆》则写于翌年11月, 即两度造访道子后不久。因此, 隐藏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大正七年伊豆之旅的生活体验。
三、 调和型私小说
所谓“私小说”, 是作者将自身的生活体验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 赤裸裸地加以叙述的自传体小说。根据小田切秀雄等人的实证, “私小说”这个词的出现, 是在大正九年 (1920) 十月以后。《新潮》大正九年十二月号刊载了加能作次郎的《所谓〈私小说〉云云》。此前也出现过“自叙传小说”、“一人称小说”等用语。今天, 若要探寻私小说的源流, 那么举出田山花袋的《棉被》 (1907年9月) 早已成为共识。
大正时期 (1912~1926) , 私小说产生了变种, 根据其内容和思想倾向, 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破灭型私小说和调和型私小说。破灭型私小说, 即狭义的私小说, 接近自然主义私小说, 但内容更加颓废, 代表人物主要为奇迹派作家, 如葛西善藏、广津和郎、宇野浩二等。调和型私小说又称心境小说, 偏重于叙述作家的思想及喜怒哀乐, 作品中充满对人生和未来的乐观态度, 形式接近随笔, 代表作家有志贺直哉及其门生泷井孝作等。心境小说较传统私小说在内容方面稍显健康。佐藤春夫称, “读心境小说犹如读散文诗一样有趣。”而大正中期以后, 重视作家心情描写、追求矛盾和解的心境小说逐渐为人们所提倡。
1917年5月, 志贺直哉在《白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