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门外花市宋明《康熙御赐礼拜寺记》校释.docxVIP

崇文门外花市宋明《康熙御赐礼拜寺记》校释.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崇文门外花市宋明《康熙御赐礼拜寺记》校释 一 碑主:北京市各德之教,即现有诸书所载所载 北京崇文门外花市清真寺有一座碑亭,是清世宗“上师”的石雕,俗称碑。实测碑首高1.13米、宽1.13米、厚0.43米;浮雕二龙戏珠图案,阳面正中刻“上谕”二字,阴面正中刻“皇恩浩荡”四字。碑身高2.12米、宽0.97米、厚0.22米;阳面刻该“上谕”全文,凡22行,每行不计留备提行抬格敬写之空位为37字,四周围以图案花边;阴面刻“顺天府属回民”立碑者“恭纪”题名,凡22行,74人,四周不饰花边。碑座高0.85米、宽1.39米、厚0.62米,亦浮雕图案。因将碑移出亭外露置已数十年①1,碑身字迹渐多剥泐,致于该碑之来历亦传闻异词。如近有报道说:“据寺人介绍,此碑立于康熙四十二年,也有的说是立于雍正年间”②2。又有报道说碑系皇帝御赐该寺之物③3。其实,碑刻明镌“雍正七年四月初七日”,焉能立于前此之“康熙四十二年”?该寺今存乾隆三十五年《重修礼拜寺碑记》,明载御碑及碑亭建于雍正七年,亦堪为确证。至于说是皇帝御赐该寺,也非事实。因碑刻之“上谕”,实清世宗明令“宣布”于回民“咸使闻知”,旨在进行“教化”之训谕,即北京昌平西贯市清真寺今存乾隆二年《重修碑记》所谓“雍正七年四月,荷蒙世宗宪皇帝恩旨训饬,海内回民蒸然向化”之产物,并未独赐予花市清真寺者。故其全文,既被录入《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80,《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80,复被刊入一些穆斯林著作,如道光间刊《清真教考》、光绪间刊《清真释疑补辑》等书中。可见,上举所谓碑立于康熙间、独赐于该寺云云,皆属失考。类此之误传,固当澄清,而因碑载“上谕”关系到清初回民、特别是北京回民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体现了清政府对回民所推行的统治政策,故于其来历与影响,尤应探究。 为此,先据北京图书馆金石部旧藏该碑拓片,录其全文,校以《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简称《谕》)、《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简称《录》)之所载④4,省其提行抬格敬写之式,用简化字、加标点、横排如下: 内阁交出。奉上谕(此七字,《谕》作雍正七年四月“初七日,奉上谕”;《录》作雍正七年四月“辛已,谕内阁”):“直隶(‘隶’,《谕》、《录》均作‘省,)各处皆有回民居住,由来已久。其人既为国家之编氓,即具为国家之赤子,原不容以异视也。数年以来,屡有人具折密奏‘回民自为一教,异言异服,且强悍刁顽,肆为不法,请严加惩治约束’等语。朕思回民之有教,乃其先代留遗家风土俗,亦犹中国之人籍贯不同,则(《录》脱‘则’)嗜好方言亦遂各异。是以回民有礼拜寺之名,有衣服文字之别,要只(‘只’,《谕》、《录》均作‘亦’)从俗从宜,各安其习,初非作奸犯科,惑世诬民者比,则回民之有教,毋所容其(此四字,《谕》作‘无所庸其’,《录》作‘无庸’)置议也。惟是凡人生产之地虽有不同(‘之地虽有不同’,《谕》、《录》均作‘虽不同地’),而皆同‘皆同’,《谕》、《录》均作‘同具’)此天良,习尚之教虽有不同(‘之教虽有不同’《谕》、《录》均作‘虽不同教’),而皆(《录》脱‘皆’)同归于为善。回民处天地覆载之内,受国家养育之恩,其教之大略,不能外于纲常仁义之事,则为回民者(《录》脱自‘其教之大略’至‘回民者’20字)可不孜孜好善,共勉为醇良乎!且朝廷一视同仁,回民中出身文武科名(《谕》脱‘科名’),拜官受爵,洊登显秩者,常不乏人。是其渐摩礼法之中,服习诗书之教,回民已无异于众人(《谕》《录》均脱自‘是其’至‘众人’22字),则其勉修务行(‘务’《谕》、《录》均作‘善’),守法奉公,以共为良民者,亦回民之本心也。至于贤愚不一,回民中固有刁悍为非之人,而汉人中能尽无乎(《录》脱自‘至于’至‘无乎’25字)?要在地方官吏不以回民异视,而以治众民者治回民;为回民者亦不以回民自异,即以习回教者习善教。则赏善罚恶,上之令自无不行;悔过迁善,下之俗自无不厚也。如陕西(‘西’《谕》、《录》均作‘省’)之回民较他省尤多,其贩私、聚赌、私藏兵器,种种不法之案屡出,较他省回民为甚。又如奉旨禁宰牛只,乃劝民务农勤稼,所以重惜力耕之物命。闻各省(《录》脱‘各省’)回民(《谕》‘回民’前有‘居住之’3字)颇有怨言,且有私自屠宰者,此则(‘则’,《谕》、《录》均作‘即’)居心残忍,不务本奉法之一端也。朕念万物一体之义,岂忍视回民于众民之外(‘于众民之外’,《谕》《录》均作‘与众民有殊’)?特此详加训悔。尔等(《谕》作‘尔等为’,《录》作‘为’)回民者,当知率由礼义,讲让兴仁,勿恃强而凌弱,勿倚智而欺愚。盖刁顽凶悍之习,王法所不容者,亦必为回教之所不容;孝悌忠信之风,为名教之所乐许者,亦必(《谕》‘必’后有‘为’字)回教之所共慕(《录》脱自‘刁顽’至‘共慕’43字)。倘自谓别有(‘有’,《谕》、《录》均作‘为’)一教,怙恶行私,则是冥顽无知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