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植物活性成分的非生物碱毒素杜鹃花科植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docxVIP

基于植物活性成分的非生物碱毒素杜鹃花科植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植物活性成分的非生物碱毒素杜鹃花科植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杜鹃花科约54种植物分布广泛,广泛分布于南北半球和北冰洋地区。中国约有15属550余种,其中有毒品种9属100种以上,集中于金叶子属(Cribiodendron)、米饭花属(Lyonia)、马醉木属(Pieris)和杜鹃花属(Rhododendron)。中国西南山区被认为是全国也是全世界的杜鹃花属分布中心,不少种被引种到欧美,成为当地著名庭园花卉的亲本。杜鹃花科植物或具极高的欣赏价值,或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杜鹃花科植物活性成分、构效关系、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1 多元化n 在天然非生物碱毒素中,杜鹃花科植物活性成分是很引人注目的。在这些成分中,目前已确定的大多数都是四环二萜类化合物,也含有少量挥发油类、酚类、黄酮、鞣质等。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可将这些萜类化合物的绝大多数分为木藜芦烷类(Grayanane)、木藜芦酚类、二萜甙和双苯基黄酮甙等3类,其中最重要的是木藜芦烷类,杜鹃花科毒素多属此类,该类物质也主要在杜鹃花科中发现。这些毒素大部分可看作是由贝壳杉烷(Kaurane)重排而来,具有相同的母体结构,是由C5—C7—C6—C5四环骈合而成的二萜。这些毒素目前已知60余种(见表1),其中少数几种的结构至今尚未确定。团花毒素(Rhodoanthin)是目前从杜鹃花科植物中分得的毒性最大的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尺蛾(Arichanna gaschrevitchii)的幼虫以日本马醉木(Pieris japonica)为寄主,在其成虫中除发现马醉木毒素-Ⅰ,Ⅳ,木藜芦毒素-Ⅲ,闹羊花素-Ⅲ和Kalmitoxin-Ⅰ外,还发现2种新的结构类似物Arichannatoxin-Ⅰ,Ⅱ,可强烈抑制日本壁虎(Gekko japonicus)取食尺蛾。 木藜芦酚类物质共7个化合物,均来自植物木藜芦,包括木藜芦酚(Leucothol) A、B、C、D,灰安酚(Grayanol)A、B和木藜芦烷酚(Granyathol) A。二萜甙包括从木藜芦中分得的木藜芦甙(Grayanoside)A、B、C、D和从日本马醉木中得到的马醉木甙(Pieroside)A、B,这是一类新型的二萜甙。双苯基黄酮甙主要有从Leucothe keiskei中分离得到的波赖奥甙(Poriolide)和异波赖奥甙(Isoporiolide),是一类闭合的环内甙,在天然化合物中较常见。 杜鹃花属中很多种类的活性成分已被研究,如黄毛杜鹃、日本杜鹃等,在国内,研究得最详细的当属黄杜鹃(Rhododendron molleG.Don)。黄杜鹃,又称羊踯躅、闹羊花、山枇杷、老虎头、搜山虎、闷头花、羊不食草、牛不食草、惊羊草(江西、广西)、八厘麻(湖北)、六轴子(江苏)、三钱三、黄花女(广东)等;国内遍及华中、华南,少见于西南,生于海拔1 000 m的山坡草地或丘陵地带的灌木丛或山脊杂木林下,叶大而密被柔毛,花黄色而易识别,为著名中草药和杀虫植物。目前已从黄杜鹃中分离并鉴定出结构的活性成分有8种:分别是闹羊花素(Rhodojaponin)-Ⅱ、Ⅲ、Ⅴ, Rhodomollein-Ⅰ、Ⅱ、Ⅲ, Kalmanol和Grayanotoxin-Ⅲ。此外,还含有浸木毒素(Andromedotoxin)、石楠素(Ericolin)、杜鹃花毒素(Rhodotoxin)、司帕拉沙酚(Sparassol)、马醉木毒素(Asebotoxin)等。 2 木精准木毒素衍生物的保护作用 对杜鹃花科毒素构效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木藜芦烷类毒素上。Hikino等报道了36种杜鹃花科毒素和人工合成衍生物对小鼠的毒性测定结果,发现3β-羟基、6β-羟基、2,3-环氧基,可能还有5β-羟基等对木藜芦烷毒素毒性影响甚大,环氧结构提高其毒性。Hotta等用豚鼠(Guinea pig)做试验,发现除3β-羟基、6β-羟基外,10β-甲基对于心脏乳头的收缩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10α-羟基和14β-羟基的酰化作用可加强其收缩作用。试验结果还表明,在供试的10个化合物中马醉木毒素-Ⅲ(Asobotoxin-Ⅲ)的强心作用和毒性最强。 Mager等也以豚鼠做试验,结果表明,木藜芦毒素的10α-H、 10β-O、14β-OOCCH2CH3、14β-OOCCH(OH)CH3是其重要的活性部位,其中14β-OOCCH2CH3毒性最高,因为其在代谢上比羟基更为稳定。 Masutani等研究了34种木藜芦烷毒素衍生物对青蛙骨骼肌的结构活性关系后认为,木藜芦烷毒素的生物活性,主要取决于分子的立体专一性和疏水性,分子存在最佳疏水性;其4种主要活性基团,即3β-羟基或2β、3β-环氧基、6β-羟基、5β-羟

文档评论(0)

186****787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