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河口入海水、沙通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docxVIP

瓯江河口入海水、沙通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瓯江河口入海水、沙通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1 河流入海水沙通量动态分析 物质总干事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的两个主要计划:河岸区的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洛icz)和全球海洋体积联合研究(jgofs)的中心主题。河口水沙通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河口河床演变特征与机制,而且对了解陆海相互作用、物质循环与物质迁移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长江、黄河等大型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的研究已较深入[3,4,5,6,7,8,9,10,11],对中、小河流河口过程和泥沙运动也有较多研究[12,13,14,15,16,17],但对中、小型河口入海水沙通量的长期变化规律则知之甚少。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为典型的山溪性中型河流,发源于浙江省南部龙泉市与庆元县交界的百山祖锅冒尖,自西南向东北,至丽水折向东南,沿途流经云和、青田、永嘉、乐清及温州市,注入东海,全长388 km,流域面积1.79万km2(见图1)。依托瓯江河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航运交通条件,温州市已成为浙江省南部的经济、文化和航运中心,温州港也成为仅次于宁波-舟山港的浙江省第二大主枢纽港。基于温州港的发展需求,不少学者开展了河口过程与水动力、泥沙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将着重研究瓯江入海水、沙通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为瓯江的港口航道开发与治理、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展中、小型河流入海水、沙通量研究提供借鉴。 2 资料与数据来源 瓯江流域共布设有20多处水文站,其中,圩仁水文站是瓯江干流的控制站,集水面积13 500km2,控制流域面积75%。该站建于1947年,是瓯江流域内水位、流量、输沙观测资料系列最长的水文站。本文主要收集了浙江省水文局提供的圩仁水文站长序列水、沙观测数据,包括各年、各月的最大、最小、平均流量和悬沙通量以及典型台风雨、梅雨洪峰过程的日流量观测数据,其中,流量的资料年限为1950年1月-2008年12月,悬沙通量资料年限为1956年1月-1998年12月。在上述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瓯江入海水、沙通量的不同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3 结果 3.1 罗江河口的海流变化特征 3.1.1 流量序列的重要性分析 据圩仁水文站长序列观测资料统计,瓯江的多年平均入海流量为442m3/s,最大和最小年平均入海流量分别为725m3/s(1975年)和213 m3/s(1979年),相应的模比系数K值分别为1.629和0.479,两者之间的比值为3.404。从入海流量的年际变化来看(图2),1960年以前多在平均值以上,1960-1985年多在平均值以下,2000年后多在平均值以下。总之,除1975年的特大洪水外,瓯江入海流量的年际变化不是很大。年均流量序列离散程度的变差系数CV为0.253;反映序列对称程度特征参数的偏态系数CS为0.159,属于正偏系列,与我国大部分入海河流的水文序列基本一致。 根据实测多年平均流量所绘的累积经验频率曲线,可按频率75%和25%来划分水文年,即25%以下为丰水年,75%以上为枯水年,两者之间为平水年。从而可以知道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以531m3/s和364m3/s为分界线。统计表明,丰水年多出现在1960以前,一般都是连续出现的,但1960年之后再没有连续出现丰水年;平水年72.4%是以连续几年形式出现的,最长的持续时间为4年(1999-2002年);枯水年53.3%是以连续几年形式出现的,最长的持续时间为4年(1978-1982年)。 3.1.2 月平均流量和年度变幅 瓯江入海流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梅汛期(4-6月)和台汛期(7-9月)为主要产水和输水的时期,占全年径流量的74.4%,其余6个月仅占全年径流量的25.6%。从单个月份来看,处于梅汛期的6月为主要的输水月份,占到全年径流量的20.9%;处于枯季的12月仅占2.3%。 从多年的月平均流量来看,最大月平均流量出现在6月,为1 108.75m3/s,最小月平均流量出现在12月,为123.81 m3/s,两者比值为8.96。从各年的月平均流量来看,最大值为2 370 m3/s,出现在1998年的6月;最小值为12.6 m3/s,出现在1967年10月,两者的比值约为188.096。对于各年的月平均流量的年内变幅,可用该年年内最大的月平均流量与最小的月平均流量的比值K1来反映,经统计可知K1最大值为105.06,最小值为4.01,说明年内不同月份流量变化比较大。 从各年的月平均流量变化序列来看,有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种主要的分布型式,以明显的单峰型出现的年份占总年数的71.2%,峰值一般出现在5月、6月。而以明显的双峰型出现的年份占总年数的28.8%,峰值分别对应梅汛和台汛,双峰之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