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地区硅质胶结物形成原因分析
硅胶合物是碎屑岩储层中常见的矿物之一。它也是影响碎屑岩储量质量的最重要岩材料(resaeandtiang对方,1997)。大部分沉积盆地中硅质胶结物均形成于60~145℃的成岩温度条件下(Walderhaug,1994),也就是说从成岩早期到成岩晚期硅质胶结都可以发生。硅质胶结物发生的时间期次及其形成机制(Rezaee and Tingate,1997;Haddad et al.,2006)、形成硅质胶结物的硅质来源(Mc Bride,1989;Rezaee and Tingate,1997)、油气侵位对石英胶结作用的影响(Molenaar et al.,2008)、综合埋藏史和岩石学特征确定压实作用和石英胶结作用发生的时间(Dutton,1997)、与硅质胶结物有关的成岩模型的建立(Walderhaug,2000;Makowitz et al.,2006;Lander et al.,2008)、碎屑岩中形成自生石英时硅质的传递过程(Hendry and Trewin,1995)、硅质胶结物对碎屑岩储集层质量的影响等问题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硅质胶结作用发生的时间可以通过显微镜薄片法、石英包裹体测温来确定;形成硅质胶结物的物质来源目前已有众多国内外学者做过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多个沉积盆地中硅质胶结物的硅质来源达20种,最重要的有:(1)碎屑长石溶解提供的硅(Mc Bride,1989;Rezaee and Tingate,1997;黄思静等,2007);(2)易溶硅酸盐组分溶解和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释放的硅(Mc Bride,1989;黄思静等,2007);(3)碎屑石英因压溶作用释放的游离硅并造成石英的沉淀(Rezaee and Tingate,1997;史丹妮和金巍,1999);(4)同生—早成岩阶段由火山作用提供的硅质来源(黄思静等,2007)。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胶结作用都对储集层具有破坏性的影响,一些早期分散的胶结物对储集层的影响是正面的,黄思静等(2007)将其(也包括其他一些成岩过程)称为保持性成岩作用,其主要机制是对粒间孔隙体积的保持作用,有别于建设性成岩作用和破坏性成岩作用。
在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的成岩矿物构成中,硅质胶结物十分常见,含量一般在4%~8%,最高介于12%~15%,平均值高达3.8%,位居所有自生矿物之首,不但超过了方解石含量的平均值,也超过了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平均值之和,这在含油气盆地的储集层中十分少见。在大多数的含油气盆地中,碳酸盐矿物通常是含量最多的自生矿物,如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吴素娟等,2005)、东海盆地台北凹陷古近系(张敏强等,2007)、西湖凹陷古近系(王春梅等,2008)和四川盆地三叠系的须家河组(1)。通常,硅质和高岭石等矿物是在相对酸性条件下沉淀,而碳酸盐矿物则是在相对碱性的成岩介质中沉淀。因此可以说明酸性介质在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成岩流体中起主导地位。
1 沉积体系及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盆地基底为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变质岩,盖层为中晚元古代至第四纪沉积,沉积岩总厚度约为6000ue00fm,其中上古生界地层沉积厚度约为600~1700 m(杨华等,2006)。盆地古生界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上石炭统广泛分布,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了羊虎沟组(西部)、本溪组(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山西组、中二叠统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各地层岩性及厚度见表1(何自新和南珺祥,2004)。本溪组(羊虎沟组)由西向东以潮坪—潟湖—障壁岛—浅水陆棚环境为特征(何自新和南珺祥,2004);太原组继晚石炭世沉积之后随盆地沉降,表现为冲积扇、三角洲、潮坪—浅水陆棚碳酸盐岩、障壁岛等共存,并形成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汪正江等,2002)。山西组为煤系地层,石盒子组(上、下石盒子组)大体沿袭山西组的沉积特征,气候逐渐干旱;石千峰组沉积时,沉积环境已完全转变为陆相沉积环境(汪正江等,2002)。
2 增强石英的组构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不同地层碎屑岩中均发育硅质胶结物(图1,图2),其形成贯穿于整个成岩期,其产状有次生石英加大型、微粒栉壳型、孔隙充填型、自生石英微粒以及隐晶孔隙型等(杨奕华等,2001)。200多件薄片的观察鉴定和数千份砂岩薄片鉴定数据(来源于长庆油田的薄片鉴定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大多数硅质胶结物均是围绕着碎屑石英颗粒边缘发育,生长方式有不规则的次生加大边(图1-c,1-d,1-e,1-f;图2-h,2-i,2-j,2-k,2-l)、规则的次生石英加大边或自生石英晶体(图1-a,1-c,1-e,1-f;图2-g)等。有些加大部分与原碎屑石英之间会有一个清晰的界线(所谓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