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语研究的两个问题
语法是语言词汇的一个部分,是一个句子,大部分是在古代继承下来的。本文仅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谈谈成语研究问题。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之一即是梳理每一个词语的源流。“源”就是词语的起源,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即是它的最早用例1;“流”就是词语的产生之后的流变过程,要看它是不是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内容的变化还是形式的变化等等。因此,本文主要谈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成语的溯源问题;二是成语产生、定型时形式方面的变化(形式不变而内容有变或者形式内容都有变化的情况,笔者将另行撰文讨论)。
一、 中古佛释词典的源起
中国传世文献汗牛充栋,加上出土文献,颇让人眼花缭乱。以前,在编纂成语词典(其他研究也类似)的时候,所大量采用的语料是中土文献,而对于佛教经典,一般用得比较多的也就是常见的少数几种,对于保存于大藏经中的绝大多数佛经较少注意。2事实上,佛经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尤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同时也是词典编纂的重要语料。“由于多种原因(诸如为了便于传教、译师汉语水平不高、笔受者便于记录等),东汉以至隋代间为数众多的翻译佛经,其口语成分较之同时代中土固有文献要大得多,并对当时乃至后世的语言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1)相对于中土文献而言,佛经中保留了相当多的当时的口语词,因此我们在进行汉语词汇研究和辞书编纂时应加以注意。除中古汉译佛经之外,本土所产生的佛经也是很重要的语料。在成语的溯源方面,如果能注意佛经材料,就可以为许多成语提前它们的书证的始见年代。
我们以三部成语词典为例来说明问题。一是《古今汉语成语词典》,它收词的“重点是古籍中常见的词语”;二是《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它“以考源求实为重点”,也就是有意从事溯源的工作,替现有的成语词典中所收集的成语寻求最早用例;三是当今规模最大的《汉语大词典》,它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词典,代表了当今汉语词典编纂的最高水平。这三部词典都编得很好,在每个年代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词典,代表了每一个时期的学术水平。但是,瑕不掩瑜,如果我们用佛经材料来检验一下,就会发现,它们在溯源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还不少。例如:[一心无二] 《古今汉语成语词典》释义:“一心一意,没有别的念头。”举《旧唐书·张巡传》例。《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释义:“一个心思,没有其它的念头。”首例同前。《汉语大词典》释义:“同心共志,没有两意。”首例元无名氏《咏鞋曲》:“咱一心无二,断肠人好处相思。”释义没有大的区别,然例证均过晚。中古佛经用例:(1)1佛告童子:若有佛刹中三品众生,共和同心,志于佛慧。设复有人供养此等,无央数劫如江河沙,以贡上佛,一心无二。(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宝网经》,14/86/b)【注文1】(2)2是时佛无异色,亦无惭色。此事实时彰露,地为大动,诸天供养,散众名华,赞叹佛德。佛无喜色。复次佛食马麦,亦无忧戚。天王献食,百味具足。不以为悦,一心无二。(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初品总说如是我闻释论第三》卷二,25/71/b)(3)问曰:一法相者,何以名为一法相?答曰:三昧是也。问曰:何谓为三昧?答曰:一心无二。亦言定,亦言不动……(萧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比田比田婆沙》卷四,24/701/a)
[一无所知] 《汉语大词典》释义:“什么都不知道。”首例为《红楼梦》第九十回例。《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释义:“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记不起来。”首例唐代白居易《悲哉行》。《古今汉语成语词典》释义:“什么也不知道。”举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五卷例。可以看出《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释义最为详尽,然三者均例证过晚。因为中古佛经中即已有了用例,如:昔外国有一松寺,中恒有众僧百余人共于中止学。有一优婆夷,精进明经。去寺不远,日饭一沙门。众僧自相差次,从头至竟,周而复始。其有往者,优婆夷辄从问经义,自隐学浅者每不喜往。有一沙门摩诃卢,晚作沙门,一无所知。次应往食,行道迟迟,却不时至。优婆夷逢见之言:此长宿年老,行步庠序,谓是大智能。益用欢喜,与作好食。毕,施高座欲令说法。(失译附后汉《杂譬喻经》卷下,二二,4/508/a)
[一微尘] 《古今汉语成语词典》收录该词,释义:“原为佛教用语。后用来比喻极其微小的东西。”举唐白居易诗例。《汉语大词典》:“佛家比喻极微小之量。”举《楞严经》、白居易诗、宋代文例。两部词典都能注意到该词出于佛经,已属不易,但所举例过晚。因为《楞严经》是唐般剌密帝译,而在唐代之前的中古佛经中已有不少用例:(1)1于一微尘身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身。(失译附后汉《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一《序品第一》,3/127/c)(2)2善知诸最胜,所修诸行愿。并众生诸根,修习佛境界。一一微尘中,见一切劫刹。(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八《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五》,9/772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