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出唐《大唐西域传》所见文哲古作考
文哲的墓志铭(墓志为“b”,古代为“c”)是1966年在西安西郊发现的。墓志长93、宽87厘米(图一、二)。盖题篆书“大唐故右领军卫上将军赠泰子少保何公墓志铭”。志文正书,共60行,行57字。
志文记载,何文哲,字子洪,其先为中亚何国人,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四月一日死于长安县义宁里私第,享年六十七岁。他先后在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任职,并参预了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何文哲一家是已发现的唯一有明确记载的何国质子的后裔。该志的出土,给研究唐朝和何国的关系增添了一份可靠的资料。
一、 何文哲及元从臣
志称:“葱岭崛秀于西陲,归邪耀芒于北极。”《汉书·西域传》:“西域……西则限以葱岭。”《史记·天官书》:“归邪出,必有归国者。”志文开头就指出墓主系自西域来归者。志又云:“洎根彼长源,穷其发地,则又辉于我门矣。公本何国王丕之五代孙。”何国为古代中亚昭武诸国之一。《隋书·西域传》记载:“何国,都那密水南数里,旧是康居之地也。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族类,字敦。都城方二里。胜兵千人。其王坐金羊座。”《新唐书·西域传》载:、“何,或曰屈霜你迦,曰贵霜匿,即康居小王附墨城故地。城左有重楼,北绘中华古帝,东突厥、婆罗门,西波斯、拂菻等诸王,其君旦诣拜则退。”《大唐西域记》(卷一)载:“屈霜你迦国(何国),周千四五百里,东西狭,南北长。土宜风俗,同飒秣建国(康国)。”“屈霜你迦”和“贵霜匿”为梵语化词Kusanika、中世波斯语Kusanik的译音,阿拉伯语为苦桑尼耶(Kusaniyya),近代波斯语为苦桑匿(Kusani)。何国的地理位置,根据前人考证,在今中亚撒马尔罕西或西北六十英里。
志称:“前祖以永徽初,款塞来质,附于王庭。簪缨因盛于本朝,爵赏由光于中土。”唐玄宗开元十年闰五月戊寅《放还诸蕃宿卫子弟诏》云:“今外蕃侍子,久在京国。……宜命所司勘会诸蕃充质宿卫子弟等,量放归国。”可见在唐代国力强盛的时候,周围小国“纳子为质”者为数不少。何文哲的前祖,显系唐高宗永徽初年为质于唐朝的何国王子,并在当时朝廷中任职。所谓“附于王庭”,可能是指担任宿卫之类的武职。根据文献记载,何国在隋大业和唐贞观年间,曾多次遣使朝贡。《新唐书·西域传》载:“永徽时(何国)上言:‘闻唐出师西讨,愿输粮于军。’俄以其地为贵霜州,授其君昭武婆达地刺史,遣使者钵底失入谢。”从何文哲为“何国王丕之五代孙”推算,其前祖应即何国王丕。何丕可能是昭武婆达地之子,入质后改用汉名,志称“国王”,实为王子。何丕的入质,或即永徽年间授其父为刺史后,随何国使者钵底失来到唐朝的。
志文接着列举了何文哲的曾祖、祖父、父亲的名字及官职。
曾祖怀昌,仕唐为“中大夫守殿中少监,赐紫金鱼袋。权兼六局,职备大朝。”唐制,职事官的品级高于散官者称“守”,反之者称“行”。中大夫为文散官,贞观以后改为从四品下阶;殿中少监为职事官,属从四品上阶,故称“守”。所谓“权兼六局”的“六局”,即殿中省总领的尚食、尚药、尚衣、尚乘、尚舍、尚辇六局。
祖父彦诠,为“正议大夫行丹州别驾”。正议大夫为正四品上阶文散官;丹州为下州(《唐会要》卷七十记载,丹州于大历六年五月升上州,何彦诠任别驾当在此之前),下州别驾为从五品上阶,品级低于正议大夫,故称“行”。
父游仙,为“宝应元从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行灵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赠尚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文散官,“大都督府长史”为从三品,故称“行”。《旧唐书·代宗本纪》载:“(宝应元年五月)丁酉,御丹凤楼,大赦。子仪、光弼、李光进诸道节度使并加实封,四月十七日立功人并号宝应功臣。”所谓“宝应功臣”(或“宝应元从功臣”)系包括郭子仪、李光弼等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和宝应元年四月十七日参预宦官李辅国等收捕越王系、拥立代宗李豫的立功人。从志文有“禄山潜盗,肃宗幸边”句考察,何游仙应属参预平定安史之乱的有功人员。
志称:“公即仆射之第三子也。……贞元初,德宗追惟旧勋,悉求其后,乃下诏两广,即令搜扬。时开府护军中尉窦文场以公名闻,旋补左军马军副将。”文献记载,窦文场为护军中尉乃贞元十二年六月事,故何文哲补左军马军副将当在此后。窦文场是德宗宠幸的宦官,掌管禁军之后,权力更大,求他引荐的人很多,因而索贿数万缗。何文哲由窦文场提名而得官,可能是由于他为“宝应元从功臣”之子,但也不排除系向窦行贿的结果。
志载,何文哲在德宗、宪宗、穆宗诸朝,官职不断升迁。元和五年,封庐江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长庆二年三月,迁云麾将军守左神策大将军兼御史中丞。敬宗时,何文哲曾两次参加平定宫廷变乱,因而政治地位更为提高。
第一次是在长庆四年。志载:“敬宗嗣位,(长庆四年)夏四月,贼臣张韶乘间窃发。敬宗失御,越在左军。公领敢死七千人,或擐甲重门,严其环卫;或荷戈讨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