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一词多义”的演变情况,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由具体到抽象]爪牙:亲信、党羽→动物的尖爪、利牙
B.[由个别到一般]末:树梢→物的尾端;最后;微小、浅薄
C.[由实到虚]果:果实,坚持到底→成为事实;果真、果然
D.[比喻、借代产生的引申义]股肱:大腿和胳膊→得力的大臣
解析:A 应该倒过来理解:“爪牙”的本义是动物的尖爪、利牙。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信”,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形容词,言语真实、诚实)
B.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动词,相信)
C.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副词,随意)
D.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名词,消息、音讯)
解析:B 副词,确实。
3.下列成语和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假公济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欲盖弥彰——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盛气凌人——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D.负荆请罪——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解析:C C项,“凌”的意思分别为:欺侮;越过。A项,“假”均为“借助”。B项,“彰”均为“清楚”。D项,“负”均为“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日上,正赤如丹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B B项,都是形容词作名词。A项,名词;形容词。C项,名词作状语;形容词。D项,动词;名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下”,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
承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A ①②都是动词:低于;攻下。③④都是名词:下面。
6.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感情色彩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A.邹忌讽齐王纳谏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C.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C “烈士”只是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没变,古今都是褒义词。讽、卑鄙、爪牙,句中都是中性词,现在一般都是贬义词。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A.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C A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B项,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D项,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解析:D A项,古义:不要,更不用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B项,古义: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C项,古义:“因”是于是,“为”是创作。今义: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B.鲁迅说:“‘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
C.这样的小错误,对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
D.这种宣扬金钱万能的文章,简直就是不刊之论,焉能见诸报端?
解析:B A项,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B项,犯而不校:受到别人的触犯也不计较。不能误解成“违犯不改正”。C项,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不能误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D项,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常被误解成“不能刊载的言论”。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绝”的词义,体会本义和引申义的联系。
绝:“断丝以刀也。”(《说文》)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 )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
答案:(1)横渡 (2)与世隔绝的 (3)独一无二的 (4)停止,消失 (5)断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沁园春·长沙》课件34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 《师说》课件37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 《蜀道难》课件29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37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 3.1《百合花》课件49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 6.2《五石之瓠》课件27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 10.《苏武传》课件42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
- 16-2《六国论》课件34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 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pptx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共1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