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说木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根据文中的解说,说说为什么“落木”最能表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境? 用图表表示出“木叶”和“树叶”的区别 文章标题为什么选取了“木叶”这个词语?树叶?落叶?……【1-2】 古代诗歌中“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树叶”却很少见。【3】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于“木”这一字,诗歌的语言差一点就会差很多。【4-6】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7】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 《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 《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 《全宋词》中用“落木”l0次,用“落叶”47次。 《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乐建兵、朱国《也说“木叶”》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林庚《说“木叶”》与提供材料相比,作者的观点显得证据不足甚至武断。在表达观点时,具有随意性,并不是严谨的学术论断,文本观点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你是否同意文中作者的一些观点?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找出证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独恋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 个別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中国建筑的特征》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说“木叶”》 文章标题中的“说”为什么不能改成“论”?“说”在文本中主要表现为观点的自由性和表达方式的灵活性。语言表达灵动,具有口语化和形象性的特点。文中部分语言表达缺乏逻辑自洽性。学术随笔往往是作者闲暇时率性为文,把某一方面的心得甚至是有感而发的想法告诉读者,所以不如学术文章逻辑严谨。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