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手工棉织业经济区兴起的原因.docxVIP

清末民初手工棉织业经济区兴起的原因.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民初手工棉织业经济区兴起的原因 清末民初,中国北方出现了著名的纺织经济区,如河北庆阳、宝县、定县和山东省蔚县。这些手织业经济区不完全局限于行政区划, 如高阳织布区, “除高阳全境外, 有蠡县、清苑、安新和任邱的一部分, 最兴盛时曾兼及河间、肃宁县的边境各村”①, 潍县织区“以潍县为中心, 包括昌邑、寿光、昌乐三邻县的一部”②。之所以把它们称之为手织业经济区, 一是因为手织业产值在当地农村手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1929年高阳和宝坻手织业产值分别达到30, 600, 000元和7, 525, 000元, 在本省手织业产值中的比重为37%和9%③。二是由于手织业在区域内的农民家庭经济中十分重要, 如1924年, 河北宝坻手织区内织户每家依靠织布的平均纯所得为105.11元, 依靠农作物的净收入, 佃农平均为26.38元, 半自耕农为86.62元, 也就是说, 佃农农户的织布收入约占总收入的80%, 半自耕农的织布收入占总收入的55%④。高阳织布区1932年共计50, 793人从事织布, 据对344家织户的统计分析, “平均每家全年收入152.91元中, 织布工资75.11元, 占49.12%, 自织布匹净利45.60元, 占29.82%, 副业及其它工艺收入4.24元, 占2, 77%”⑤。可见织布工业对宝坻、高阳农民家庭经济的重要程度, 定县、潍县的情形与上述两地大体相似。为什么在清末民初时期华北兴起了这样一批手织业经济区呢?本文认为, 这里除了具备同全国其它农村地区相类似的基本因素, 如农业生产环境恶劣、手织布制约因素的解除即机纱的广泛使用等条件外, 还有一些特殊的因素, 如技术、政府行为、社会倡导、区域外市场的开拓等等。下面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并希望能对当代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一 民生问题的由来及形成 农业生产环境恶劣是华北乡村手织业经济区兴起的一个基本原因, 如河北高阳手织区内共78, 643户, 434, 510人, 已耕地面积1, 176, 030亩, 平均每户5.52人, 每户耕地14.95亩, 第16卷第3期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7月 Vol. 16 No.3 JOURNAL OF WUZHOU TEACHERS COLLEGE OF GUANGXI Jul.2000 平均每人2.7亩。很显然, 在北方人均2.7亩是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 更为严重的是, 高阳织布区还是水灾多发区, 区内自然条件恶劣, 盐碱地多, 农民以种植高粱、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为主, 产量很低、平均每亩净利仅1.47元, “以如许薄利的出息, 平日极少积蓄, 一旦遇着水旱婚丧等变故, 或军队的征发派捐, 其不足以应付而陷于贫困者, 又不待辞费。故农民于耕地之余, 如不经营其它副业以补助家计, 实不能维持生活”⑥。宝坻的自然条件与高阳相似, 全县可耕地面积为2, 750, 000亩, 全年雨量不多, 但降水集中, 因河床高涨, 时能成灾, 如1917年水患面积达1/2, 1931年达46%, 在土地的利用上, 占农民户口45%的佃农与半佃农所耕农田面积不过1/5, 农业生产不足以维持家庭生活, 这个因素与其它方面结合在一起共同促成了宝坻手织区的形成, 正如时人所谓, “宝坻手工棉织业之所由发展, 不仅由于棉产之丰富及农民之多暇, 实亦由于农民生计之贫困”⑦。定县“农家耕地在25亩以下者, 占全县住户67%”, 按平均每家5口计算, 人均拥有土地数高于高阳, 但由于境内唐沙两河泛滥, 加之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故不仅耕地在25亩以下之农家, 入不敷出, 即耕地在此数以上者, 亦多感生活维艰”⑧。山东潍县在1926年左右, 共有熟田14, 959顷34亩, 境内人口600, 428人, 人均耕地不足2.5亩⑨。农村人口严重过剩是上述几个经济区的共同特点, 在自然经济环境下, 这部分过剩人口由于耕与织在家庭内部的牢固结合而得以消化。但是, 随着耕织结构的逐步解体, 农村手纺业的破产, 劳动力过剩问题日益突显, 寻求新的就业成为农民的唯一出路。 华北乡村手织业经济区兴起的另一基本原因是手工棉织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即手纺纱被机纱所取代, 手织业所需原料的制约得以解除。在传统手工纺织中至少需三人同时纺纱才能供一人织布, 手纺纱的落后严重阻碍了手工棉织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 输入中国的外国机制棉纱逐年增加, 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 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10)。甲午战争后, 外国资本在中国通商口岸直接设厂生产, 同时民族机器纺纱业得以发展。据统计, “至民国2年 (1913) , 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 812枚, 其中华商651, 676枚, 日商233, 448枚, 英商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