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梅下西洲,两桨头渡.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忆梅下西洲,两桨头渡 记住,梅下了西部,把梅送到了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就是南朝民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西洲曲》。这首诗不仅由于其作者和产生年代的无法确知,更由于其意象的扑朔迷离、时空的自由跳跃、抒情角度的多次变化和文意的时有暗转,使得人物、地点、时间、情节、语气等都颇难确定,因而素有诗歌里的“歌德巴赫猜想”之称。笔者深嗜此诗,浸淫日久,便不揣浅陋,忝作一次能人。 南朝民歌流传至今的约有四百多首,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几乎全是以女性口吻写的情歌。《西洲曲》作为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自然也是如此。它写的正是一个痴情的江南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这位女子住在长江南岸,她的情人则去了江北,也许是行役,也许是经商,总之,“盈盈一水间”,他们一时不能相会。而在去年的春夏之际,他们曾有过一段浪漫、温馨、深挚的恋情,曾经频频在西洲幽会。“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那时的她,常常身着杏红色的单衫,大方倩丽;一头美丽的秀发,乌黑润泽。那时的她,经常拿起双桨,划着小船,偷偷地到西洲去向他展示自己的美丽。而那时的他,则经常在一个伯劳纷飞、清风吹拂的夏日傍晚,守在乌臼树下,等待一个从树下的那扇门里探出来的美丽的身影。“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一晃而过,分离的日子也常常不期而至。也许正是在某个夏夜,她吻别了情人,依依不舍送他到了遥远的北方。尽管她明白应该坚强地度过别后的时光,但思念却抑制不住地如“渐行渐远还生”的野草,日夜生长,无处不在。开门时,仿佛情郎会扑面而来;采莲时,仿佛莲花就是情郎的面庞,莲子就是情郎火热的心。“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然而,这终究只是幻影,情郎还是没有回来。她禁不住登上高楼,直欲望穿秋水;她寄情海天,直欲托梦南风。当冬天来临时,她终于决定“折梅寄江北”,向他倾吐自己的相思之苦。可见,这是一份何等摧肝裂胆的相思! 根据这种理解,笔者认为全诗采用了倒叙法,只有起首两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是实写,是抒情主人公在深切的思念驱使下发出的行动,时间是相恋一年后又一个梅花开放的初春时节。而此后则是在此行动前后对两次相恋、幽会以及别后相思之苦的回忆,均为虚写,在回忆中表现了对情郎的一往深情,展示了一组从相恋到分离到相思的浪漫画卷。这种理解,既理顺了此诗的时间关系;先有春夏之恋,再有秋冬之思,最后发而为折梅赠北的行动;也符合女主人公的心理历程和情感逻辑;有恋有别才有思。因而也就避免了有些读者以为的“折梅寄江北”在前,“单衫杏子红”在后,从而觉得时间跳跃太快而不可理喻的疑惑;而另有一些读者以为,“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等是第三人称口吻,不同于其他均用的是第一人称。而笔者则认为,这些内容既然是女主人公的回忆,那么,此时的她与回忆中的她自然有某种间离,这种描写,看似第三人称,实则仍为第一人称,恰好细腻而不露痕迹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自己姣好青春的自怜自惜之情,正是诗中“天然去雕饰”之笔。 如果用“心中有便处处有”来概括这种相思状态,那么,也可以用此来说明此诗的结构方式和用笔技巧。全诗时间跨度很大,从冬到春,从夏至秋;所涉及物象颇多,时而描写女子之美,时而介绍西洲所在;时而乌臼树下,时而南塘莲边;时而西洲,时而高楼;物换星移之间,自然和谐,了无痕迹。这全赖于此诗以情思结构全篇,以“心”贯通“时处处”的作法。从春天的“单衫杏子红”,到夏天的“日暮伯劳飞”,看似突兀,实际不过是主人公思绪的跳跃转移而已;从“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到“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连续用四个“门”,看似一个门,实则前后所言已非同一景观,“门”只不过是主人公睹物思人、由此及彼、思绪勾联的一个契机,思绪上的联贯自然导致了语意的通畅。此后,由采莲怀人到登高望归,尽是秋日风光,由飞鸿而高楼而栏杆,由蓝天而大海而幽梦等,尽管意象频转,然由于皆由一种情绪主导,反而显出一往情深、哀怨缠绵的美感。总之,尽管时空跳跃频繁,意象更迭不断,但由于一种情思、一种语气一以贯之,使全诗取得了不蔓不枝而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在用字上,诗中多处使用重字、接字、钩句、谐音双关等表达那种扯不断的情思。这与其说是用字技巧,不如说是情之所至,自然成文。如“树下即门前”等四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