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景的象征清代清斋离心斋建筑语言研究
中国传统园林的命名是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进行的。以先秦的灵台、灵沼为滥觞,晋宋以来,撷取文史哲典故进行点景题名成为园林解释学创作的优秀传统。与题名相应,这一意象从环境选择营建,到外檐题额楹联,到内檐陈设,到抒发意境与审美境界的绘画、诗文,都凸显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一大显著特色。
从孔子最早奠定了中国山水审美观的“仁山智水”,到南朝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唐柳宗元的“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然后理达而百事成”,直至清代李果的“前辈谓文人未有不好山水,盖山水远俗之物也……俗远而后可以读书研理,可以见道”,都充分表明,无论是景物天成的自然“山水”,还是巧夺天工的林泉园亭,其真正价值在于能够体现园居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白居易题句“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苏东坡强调“寓意于物”,而非“留意于物”“独孤及视园林作”性情筌蹄”,祁彪佳径直以“寓园”为名,都明确将园林作为精神的寄寓与依托,突出的是园林的精神审美功能。作为设计者,古人赋予园林以自身的思想及深厚隽永的内涵;作为欣赏者,则在园林中理解、体会前者所传达的深层信息;实即是以园林为文本,作者与读者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必然需要能够承载信息、沟通双方的语汇。在这一方面,文字语言显然比建筑语言更具优势,文字可被读解,引发人的思索,传统文化中的典故更是蕴含极大的历史文化信息,本身就是经典的文本;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者们充分利用这一点,成功地运用中国文化中特殊的语言形式——楹联题额,创造出特定的意境,从而将园林予人的视觉印象升华为充满历史蕴含的象外之象。
清代,楹联题额充分发育,作为园林精神功能的载体,受到极高的重视,如《红楼梦》中的记述,“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可见,在时人眼中,离开文字的阐释,“景”就失去了意义。与此同时,建筑语汇的表意象征功能也得到发展,如叠石理水、植物配置、内外装修等手段,在文字主题的涵摄下,都是富有表现力与隐喻功能的载体。在这样一个以文字蕴含为核心意象的象征系统中,建筑形式便不是艺术表现的惟一手段;在特定情况下,文字标题的表现力可能更为突出。
素以清代皇家园中园精品著称的北海镜清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园中建筑面貌风格简朴、形式相似:抱素书屋、韵琴斋、焙茶坞、罨画轩、画峰室均为硬山灰瓦、两或三开间。在北岸其他建筑精饬富丽的映衬之下,凸现出整体素朴的文人气象。其简朴的建筑形式恰恰进一步反衬出匾联题对的不同内涵,有助于欣赏者在脑海中形成综合不同时空的相关意象群,使人能畅游于象外之境。这种创作方式正是重“意”轻“言”、“得意而忘象”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直接产物。下文就以镜清斋为个案进行剖析。
鉴照分明呈靓面,宝三何独漏文皇——镜清斋
镜清斋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全园划分为前院、主院、东院和西院四组庭园。主要建筑包括处于主轴线上的镜清斋、沁泉廊;东院的抱素书屋、韵琴斋;镜清斋迤西的画峰室、枕峦亭以及主院东侧的焙茶坞和罨画轩。
由正门步入镜清斋内,便见第一进院落,院内清池一方,四周由抄手廊围合,隔池而望,即是全园的主体建筑镜清斋,高堂五楹,前廊后厦。通常园林讲究障景,然而镜清斋却开门见山,由院门而始,水池、镜清斋直截置于中轴线之上,昭示着迥异于文人园林的旨趣。由于院落进深较小,约为建筑面宽的1/2,从建筑心理学讲,缺乏亲切感而稍觉压抑,却正传达出政治空间的氛围;主院则恰恰相反,以自由形态的水面为中心,分散而有机地组织了建筑、山石、植物等等,予人以强烈的文人园意象,与前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处理并非偶然,而正如后文将要展开说明的那样,决定于镜清斋的宏观造园意匠——“内圣外王之道”。
统计表明,乾隆关于镜清斋全园的诗共约一百五十篇,其中题咏主体建筑“镜清斋”的为五十六篇,有三十九篇围绕着“镜”、“照”、“鉴”的主题,点出了镜清斋的核心意象:“水清——如镜——鉴照”。“镜”通“鉴”,古汉语有“镜鉴”一说,原意为照镜子,但同时又有丰富的引申义。汉代荀悦《申鉴·杂言上》记载有:“君子有三鉴,世人镜鉴。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故君子惟鉴之务。若夫侧景之镜,亡镜异。”而唐太宗“三鉴”的典故更为人熟知,据《唐书·魏征传》载:“太宗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显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鉴”即“镜”与修身治国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基于这一意义,乾隆对唐太宗的“三鉴”进行品评与发挥,“三者固足称宝鉴;而水清亦可称镜,人无于水鉴,即其义也。”又如“临池构屋如临镜,那藉旃摩亦谢模,不示物形妍丑露,每因凭切奉三无。”“奉三无”语出《礼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意即,清澈的水池仿佛天然的明镜,在其旁建
文档评论(0)